文档详情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4版) .pdf

发布:2024-02-23约2.26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为患者实施诊疗时常用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

者存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血管导管根据进入血管的不同分为

动脉导管和静脉导管,静脉导管根据导管尖端最终进入血管位置分为中心

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

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

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

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

等全身感染表现。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

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

的致病菌。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

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

和人员职责。

2.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

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3.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

维护、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

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

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5.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

环境要求。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

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前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

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脉;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

脉。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当符合医疗

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的医务

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5)如为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

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

穿刺。

2.置管中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线

导管、置入全植入式血管通路(输液港)时,必须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

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

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覆盖患者全身的

大无菌单。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置管操作辅助人员

应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

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行。

(2)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建议采用含

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

(3)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

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3.置管后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高热、

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

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

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按照《医务人

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

(4)中心静脉导管及PICC,尽量减少三通等附加装置的使用。保持

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每次连接及注射药物前,应当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的消毒剂,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对端口周边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

物;如端口内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应当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