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剧评_潘妤.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方早报/2013 年/7 月/5 日/第 B01 版
文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剧评?
早报记者 潘妤
在国外,戏剧评论既是观众看戏前的“风向标”,也是创作者感知意见的“测试仪”,评论、
演出和观众,是构成完整戏剧生态的三方。上周三(6 月 26 日),早报刊出对话剧《如梦之梦》
的剧评,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读者、观众看后纷纷对文章的专业和中肯感到钦佩,神秘的匿名
作者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揣测,而“这样的剧评太少”的叹息,则更成为普遍的声音。更重要的
是,这场讨论所折射出的戏剧生态的窘境,让人们再次思考“优秀剧评的长期缺席”这一老生常
谈的话题。
在中国,戏剧评论,这个过去始终被传统媒体所垄断的领域,因为有了微博和微信,终于有
了新的生机。然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也让剧评这件事变得毫无门槛,鱼龙混杂,引发各种骂
战。
与这热闹景象相对照的是,占据主流话语的戏剧评论,却始终保持着和大众的鸿沟,自娱自
乐式地展示其存在价值。
事实上,中国的戏剧评论长时间被纳入在中国文联的评奖范围内,而各地院团的重大创作后,
也总会有各类研讨会和剧评刊登在各类戏剧期刊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剧坛,剧评
对于创作者而言,仍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对于观众而言,则是和他们几乎无关的东西。
“我们其实不缺戏剧评论,我们只是缺少真正的戏剧评论。”戏剧界的业内人士,几乎都认
识到问题的本质。只是,在创作和演出开始逐渐繁荣的今天,戏剧评论乃至整个文艺评论,依然
面临着不成气候的尴尬窘境。
那么,民间剧评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戏剧评论的现状能否改观?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戏剧
评论?我们究竟又需要怎样的剧评?
理想的剧评:
独立、客观、专业
作为一个创作者和管理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身兼编剧和副总经理的喻荣军最近也注意到了
网上剧评人的现象,其中甚至不乏对他作品的尖锐批评,但在他看来,这是件好事,“匿名剧评
应该被保护起来,至少在目前,这能让他们保持客观公正。”但他同时又觉得,剧评者的匿名,
也让其和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不对等性,这是匿名剧评的最大缺憾。
常年和国际戏剧界交流的经历,让喻荣军很早就认识到剧评的重要性。他介绍,在伦敦和纽
约这样的戏剧中心,都有专门的剧评协会,每年都会为戏剧评论者颁奖。而报刊杂志上的剧评都
对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德国还有《汉堡剧评》这样对世界戏剧有影响的专业剧评著作,当年
布莱希特就从中为自己的史诗剧找到了理论依据。
“但在我们的戏剧生态里,这一块是彻底空缺的。其实我们很需要一根鞭子。我们剧院这些
年做了这么多戏,但就像一头老牛一样,独自一个劲往前走,也没有人帮我们看方向。没有和评
论者的对话,创作者其实也很孤独。”喻荣军说。
作为一个创作者,批判性的剧评难免会让人不快。但喻荣军表示,“我完全不介意批评,但
批评必须有道理,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提高。我一直和我们剧院的创作人员说,我们应该过了别人
来骂我们很生气的阶段。另一方面,创作者和评论者其实立场不同,他们有权利表达创作者的不
足,但创作者也可以选择是否听取。”
在喻荣军看来,理想的戏剧评论应该是独立、客观和专业的,“《汉堡剧评》的莱辛之所以这
第 1 页 共 3 页
么权威,是因为他自己就是戏剧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拥有自己的戏剧观。他的剧评完全从戏剧专
业的角度考量。”
而在目前阶段,国内能够同时符合这三个特性的剧评人显然少之又少。“我看见大多数剧评
都还是更多凭借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去写,虽然剧评必然带有主观性,但戏剧理论和观念,才
是写剧评最客观的价值标准。不然,不同的个人体验,终究会误导一大批观众。人人都可以做评
论,但不是人人都能当评论家。”喻荣军说。
剧评不能是“大众点评”
什么是好的剧评?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和什么是好戏一样,没有模板。而在当下,
国内的剧评除了质量低下之外,形态单一和数量可怜也是很大的问题。
但在常年看话剧的观众陈小姐看来,现在微博上的观众评论大多是类似“大众点评”一样的
消费感受,而很多看似专业的剧评又多少带着点意识绑架的感觉,“比如我看完《蒋公的面子》,
真的不觉得有传说中那么好,可网上赞声一片,身边也人人说好,各种专业的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