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年秋季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3.doc

发布:2017-10-28约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由课文前面的引言导入。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 “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 “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教后反思: 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