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林业生态工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林业生态工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纲要;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概述;鲜明的对比;20世纪90s后发达国家率先从传统的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变为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
以德国为代表的森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的林业生态发展战略;
以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林业发展战略;
以美国、日本、瑞典为代表的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的林业生态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能源短缺、毁林轮垦等众多问题。;1.3林业生态工程学内容
目的:不是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过程:不是单项技术的叠加,而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目标:就是在促进林业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林业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林业
生态
工程;我国已在进行的林业生态工程有:
三北防护林工程
沿海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太行山造林绿化工程
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
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
辽河流域和黄河中游的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9;(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89;(3)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平原绿化工程 1988-2000;(5)太行山绿化工程;(6)防沙治沙工程;(7)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8)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9)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0)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造林绿化的主要区别;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原理;2.2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原理;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树冠中隐蔽的条件和其中的食叶昆虫等就为鸟类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态位;
林冠下的弱光照、高湿度给喜阴生物提供生态位;
枯枝落叶的堆积又给小动物(蚯蚓、蠕虫等)提供了适宜的生态位。
实现自然资源的多级利用;2.4环境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原理
自然环境因子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
日周期(夜行动物)
月周期(海洋动物)
季周期(季节变化)
年周期;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在演替过程中,演替前期的群落为演替后期的群落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最后达到顶极群落。;东北西部、山西北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部分林段,现在已出现一片片不死不活的“小老树”。砍又不敢砍,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3.1农田与森林交错带的林业生态建设;荒山化现象突出
土壤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稀少;3农林交错带综合治理与开发体系的工程设计;(2)分水岭保护区的建设与设计
造林目的:
保持水土、恢复自然地带性植被
林种及树种的选择:
?种植与当地的大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地带性植被。
?温带湿润地区的分水岭应建针阔混交林;
?暖温带湿润气候带的分水岭,营造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分水岭,营造常绿阔叶林。;整地:按等高线进行块状整地。
造林密度:
5000株/hm2,这是根据防护林的保水保土的需要而确定的。按1×2即株距1m,行距2m的要求种植,或采用株间混交方式。;(3)坡面生产区建设与设计
造林目的:
减缓径流,护坡固土,防止坡蚀
发展用材林、饲料林,以利于坡地生态环境及生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
林种及树种组成
以增强水土保持的用材林及饲料林为主。
北方要选用落叶松等;南方要选用银合欢、桉树、樟树、榕树、马尾松、湿地松、刺槐、紫椴、水曲柳等。
林下灌木在北方可种紫穗槐、胡枝子;南方可种猪屎豆等。;整地:按等高线方向挖坑整地,实行乔木带与灌木带间作。乔木带4行,灌木带4行。
造林密度:
乔木带5000株/hm2,采用1m×2m针阔叶混交方式。
灌木常以墩状种植,10000墩/hm2,采用1m×1m,上下两行交错布局。;(4)沟谷防治工程的建设与设计
特点
沟谷是水利侵蚀和重力侵蚀的集中点;
沟谷是洪水、泥沙下泻的通道;
沟谷经常有下切、侧蚀及崩塌等现象发生,往往是支离破碎、难以利用的地方。
节节设防,组成互有联系的防治体系
沟头挖截水沟埂
沟头排水沟埂的设置;沟坡防护
为了防止沟坡崩塌、滑塌而采取的沟坡稳定措施。
主要以生物固坡为主,带状种植沙棘。沙棘横走的根茎可以萌生新的植株,自我繁殖能力极强,2—3年就可遍布全沟,这就使沟坡得到固定。
沟底防护
为了防止径流向下侵蚀。其具体方法是修谷坊坝,即在沟内修筑堵水的坝。
种植灌木(如紫穗槐)或插柳,以加固土石工程,防止垮坝。;谷坊坝可用石垒或土砌,留有溢水口;3.2荒山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
花岗岩、片麻岩荒山的生态工程设计
土层厚25—50cm,但也有基岩裸露的花岗岩荒山,常见于华北和东北、辽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其海拔一般为500—800m。年降水量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