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部分一 紫外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
摘要: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紫外法(UV),红外光谱法(IR)(UV)
分子中价电子经紫外光照射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此时电子就吸收了相应波长的光,这样产生的吸收光谱叫紫外光谱。紫外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是100-400nm(纳米), 其中100-200nm 为远紫外区,200-400nm为近紫外区, 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
2、红外光谱法(IR)
分子与红外辐射的作用,使分子产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所得到得吸收光谱,属于分子光谱与振转光谱范畴。 利用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测定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之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区的波长范围是0.76—500 μm,近红外0.76—2.5μm中红外2.5—25μm远红外波长25—500μm 。
二、仪器对比
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结构
① 光源
紫外部分—氘灯
② 单色器
早期—棱镜
现代—光栅
③ 样品室
石英比色皿—适用于紫外区和可见光区
④检测器
将光强度变化成电信号
常用的检测器: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灵敏度高,应用最多)
⑤ 显示和记录系统 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
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I-IR)
1光源——通常采用惰性固体作光源
能斯特灯、特殊线圈
2. 单色器
多采用光栅
3. 试样池
玻璃、石英等对红外光均有吸收
4. 检测器
高真空热电偶、热释电检测器、碲镉汞检测器
5. 记录器
计算机控制, 谱图记录处理显示等
三、分析目的
1、紫外吸收光谱由电子能级跃迁引起紫外线波长短、频率高、光子能量大,能引起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电子跃迁虽然伴随着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但因后者能级差小,常被紫外曲线所淹没。除某些化合物蒸气(如苯等)的紫外吸收光谱会显现振动能级跃起迁外,一般不显现。因此,紫外吸收光谱属电子光谱。光谱简单。
2、中红外吸收光谱由振—转能级跃迁引起, 红外线的波长比紫外线长,光子能量比紫外线小得多,只能收起分子的振动能级并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因而中红外光谱是振动—转动光谱,光谱复杂。
3、紫外吸收光谱法只适用于芳香族或具有共轭结构的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及某些无物的定性分析,不适用于饱和有机化合物。红外吸收光谱法不受此限,在中红外区,能测得所有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红外光谱,用于定性分析及结构研究,而且其特征性远远高于紫外吸收光谱,除此之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某些无机物的研究
4、红外光谱的特征性比紫外光谱强。因为紫外光谱主要是分子的∏电子或n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因此,多数紫外光谱比较简单,特征性差。UV-Vis主要用于分子的定量分析,但紫外光谱(UV)为四大波谱之一,是鉴定许多化合物,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定性工具之一。 红外光谱主要用于化合物鉴定及分子结构表征,亦可用于定量分析。
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象的物态以溶液为主,以及少数物质的蒸气;而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对象比紫外分光光度法广泛,可以测定气、液、固体样品,并以测定固体样品最为方便。
红外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定性鉴及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紫外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定量分析及测定某些化合物的类别等。
部分二: 红外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
摘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础是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即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吸光度与它的吸收介质的厚度和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
二、仪器组成
1、红外分光光度计仪器部分组成:
流程: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记录装置
分为色散型(已淘汰)和干涉型。
光源:一般常见的为硅碳棒,特殊线圈,能斯特灯(已淘汰)。
检测器:真空热电偶及Golay池
吸收池:液体池和气体池(具有岩盐窗片)
检测器:多用热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