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歌创作现代性缺失.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7卷第6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7No.6
of andSocial
Journal Sciences) Nov.,2013
2013年11月 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缺失
王雅平
(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摘 要:与中西现代派诗人如李金发、波德莱尔等相比较,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创作存在明显的现代性缺失,如宗
教精神和终极价值的缺失、弱质的文人心理扣女性化审美倾向、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因袭和语词的套用等。戴望
舒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缺失源于其现代性人格发育的耒完成。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现代性;缺失
作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领袖,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了一种区别于古典审美规范和其他新诗的新的诗美。象征,
是能够彰显这个诗派的特征、成就秘局限的,以西方现代主 以及象征所带来的能指与所指的分离成为他的诗歌的现代
义和1920年代李金发为参照,这一切能够得到更清晰的显性品格的重要构成,也成为这个诗派标志性的符号。
影。 如上,戴望舒的诗歌中流淌着新鲜血液,以对西方现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笔下弥漫着主义诗歌的借鉴为手段,诗人初步建构起了一种现代性诗歌
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情调。在戴望舒开始诗歌创作时,西
品格和美学规范,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向前发展。但
方现代主义思潮已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一代青年诗人理想幻
是相比之下,传统的负累更多,妨碍了他的诗歌情绪和形式
灭的忧伤与惆怅,自我迷失的苦闷与彷徨,与西方现代主义
在现代品格上的进一步提纯,与李金发“恶之花”在中国诗坛
诗歌浓厚的感伤颓废情调形成了呼应与共振。“李金发不单
所产生那种美学震撼相比,甚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保守和倒
是因为看中了法国象征派诗的那种形式,才拿它来在中国实
退。
验,首先是法国象征派诗的那种逃避现实的以幻想为真实。
以颓废为美丽的世纪末恩想和他的思想起了共鸣。”…这句 一、宗教精神和终极价值的缺失
话,可以说是对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亲缘关 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在诗歌中标举的是一种“现代情
系的中肯揭示,不独1920年代的李金发,包括1930年代以绪”——“一些感伤、抑郁、迷乱、哀怨、神经过敏、纤细柔弱的
戴望舒为领袖的现代派亦然。读戴望舒30年代的诗歌感受 情绪,甚至还带有幻灭和虚无”。这种“现代情绪”既是戴望
最深的是“忧郁”,而不时出现的死亡意象和语词,更使诗歌 舒等现代派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之间的一种联系(如前
散发出死亡气息,这些诗歌情绪已经离开了中国传统诗歌温 所述),同时也是两者之间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柔敦厚的古典审美范畴,直接来自于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
在西方宗教、哲学文化背景上产生的西方现代主义诗
中形成的心灵体验和审美旨趣,因而也是戴望舒诗歌现代性
歌,它所表现的苦闷和绝望情绪,往往不是缘于政治、社会或
品格的集中体现。
仕途得失。而是基于生命和生存本身,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本
象征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最根本方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