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鲍病害研究最新进展及防治技术研究.doc

发布:2017-01-23约3.42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津市晨辉饲料有限公司 PAGE 1 地址: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 公司网址: HYPERLINK Tel:022 022 E-mail: HYPERLINK mailto:chfeed2004@163.com chfeed2004@163.com 鲍病害研究最新进展及防治技术研究   鲍(Abalone),俗称“鲍鱼”,是国际市场最畅销的海产品之一。鲍是名贵的海珍品,其肉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海味之冠”的美称,自古就被列为“海产八珍”之首。从鲍肉中提取的鲍灵素Ⅰ、Ⅱ、Ⅲ和馏分物C可抑制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A,鲍灵素Ⅲ还具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作用。鲍壳表面粗糙,内面有珍珠光泽,鲍壳又称为“石决明”,具有清肝明目、滋阴潜阳之功效。此外,鲍壳还能作为装饰品和贝雕工艺的原料,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伴随鲍高密度立体式养殖模式的推广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其病害也接踵而至,并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到鲍养殖业的发展。鲍的生物性病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相关研究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细菌和病毒是引起鲍鱼大规模发病和死亡的主要致病原,并具有季节性等特点。   1 真菌病   关于真菌感染引起鲍发病的报道很少,目前仅见密尔福海壶菌(Halipthorors milfordensis)引起西氏鲍H. siebodii真菌病和艾特金菌(Atkinsieua sp.)引起盘鲍卵菌症两种。   2 细菌病   2.1 鲍苗“掉板症”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发病特征为:在杂色鲍幼苗培育期间,鲍苗附着后1~20d,肉眼可见大量鲍苗在附着薄膜板上死亡并脱落。经显微镜观察,可发现许多鲍苗虽然附着在附着基薄膜上,但其活力很差或甚至已经死亡,一般暴发期不超过3d,死亡率99%以上。该病的病因复杂,关于病原菌目前有以下报道:   刘广峰等证实杂色鲍幼苗“掉板症”是由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感染引发,感染试验表明溶藻弧菌的致死高峰期早于溶珊瑚弧菌,具有更强的毒力。蔡俊鹏等从深圳发生“掉板症”的杂色鲍苗中分离到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具有很强的毒力,这与该菌能分泌蛋白酶、脂肪酶和明胶酶等多种具有致病力的胞外产物和溶血素有关,这些酶能分解宿主机体组织,造成组织广泛受损。王瑞旋等研究了杂色鲍苗脱落死亡周期中水质、硅藻和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鲍苗脱落前各水质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鲍苗脱落与水质等相关因子无关,并从鲍苗脱落高峰后的水体及附着膜上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徐力文等利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防治“掉板症”取得了显着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鲍苗大量脱落死亡的原因之一。   2.2 脓毒败血症   马健民等从大连爆发脓毒败血症的皱纹盘鲍体内分离到坎氏弧菌(V. campbellii), 病鲍外观症状主要表现两种类型:腹足呈僵硬收缩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疱;腹足呈松弛舒展状,肌肉组织疏松,可轻易捏穿。坎氏弧菌首先存在于血淋巴,进而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其通过分泌胞外酶,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而致鲍死亡。调查发现当水温高于16℃,脓毒败血症便开始流行,鲍患病的机率与水温成正比。   2.3 溃疡症   陈志胜等从患溃疡症的杂色鲍病灶处分离到亮弧菌Ⅱ(Vibrio splendidus Ⅱ),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该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水温升高时期,水质越差发病越迅速,病鲍表现为足肌溃烂,色素脱落,运动缓慢,附着力降低,不摄食,其死亡率可达60%~80%。病原菌从足部上皮侵入,进入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血窦,并在神经周围引起空洞。杂色鲍的致死原因可能是由于全身各组织的线粒体病变,导致能量供应减弱,各细胞器损伤加重,细胞损伤进入不可恢复阶段,病鲍丧失运动能力和消化功能,最终衰竭而亡(陈志胜等,2004)。   叶林等证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为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的病原菌,症状表现为腹足出现直径1~2mm的数量不等脓泡,挑破后有淡黄色脓汁流出。   2.4 脓疱病   河流弧菌Ⅱ(Vibrio fluvialis Ⅱ)是皱纹盘鲍“脓疱病”的主要病因,该病多发生于每年高温季节,此时水温适合病原菌生长。病鲍腹足有一到多个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脓疱破裂后流出大量白色脓汁,并留下深孔,足肌表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