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点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首批小康县市之一,桐乡有条件、也有责任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要求,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走在前列。
一、建设新农村是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1.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重大创新。新农村建设其实在上个世纪50年代、70年代都分别提起过,但大多是作为一种口号或向往而没能付诸实践。改革开放后,为了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党中央对农村政策先后多次作了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新农村建设出现了雏形,如萧山航民村、江阴华西村。第二次是世纪之交,民营经济成为主导、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为土地适度流转、农民离乡离土提供了可能。桐乡东浜头村就是在这一时期前后形成了新农村的初步规模。第三次是基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有利时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第一次清晰地勾画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实现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其实质就是要把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两个率先”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统筹安排,最终建立起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的发展新格局,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由治标走向了治本,由单项治理走向了全面建设。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而言,是一次不亚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变革;对农业而言,是一次提升产业层次的难得发展机遇。因此,“十一五”期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2.建设新农村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2005年,桐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36??,是全国平均的2.2倍,比2000年增长69%,年均增长11.1%,增幅已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1∶2;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5.66亿元,人均4500美元以上;财政收入23.01亿元;城市化率达到43.1%以上。多项指标已超过小康标准,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的基础和实力。但由于农村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基础薄弱、社会事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农民素质、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还不相适应,城市化带动不了农民市民化。桐乡现有53万农民,还有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的30万外来人口,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进城人群权益保障、失地农民转移安置矛盾突出,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让广大农民既有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又有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因此,建设新农村是一项践行“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理念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3.桐乡建设新农村的有益探索让群众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致轮廓。近年来,桐乡市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启动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和村庄整治建设工程,为我们勾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致轮廓。
一是形成了良性工作机制。突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三农”发展的政策举措,制订实施了《桐乡市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建立了市镇两级领导机构,成立了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把城乡一体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的考核体系。完善了工作协调制度、领导挂钩制度、部门联系制度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加强政府扶持与创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相结合,重点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失地农民保障、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村庄整治等方面的投入,2005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达2.27亿元(不包括城乡教育经费和城乡低保户的低保资金)。全市上下在领导精力、工作力度、资源要素、财力安排等方面不断向“三农”倾斜,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重点突破。以村庄整治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垃圾收集处理工程等,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先后有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2个村、1个镇完成整治建设任务。以农村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垃圾收集处理市镇村三级网络基本建立,投资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