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西他滨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doc

发布:2018-06-02约8.07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西他滨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地西他滨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地西他滨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分子机制与DNA去甲基化有关,本研究通过DAC对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去甲基化的影响,探讨DAC诱导宫颈腺癌Hela细胞凋亡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DAC作用于宫颈腺癌Hela细胞24、36和48h,MTT法检测对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DAC对Hela细胞增殖的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DAC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在DAC作用于宫颈腺癌Hela细胞前后,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RT-PCR法检测APC基因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PC蛋白、β-catenin蛋白在胞内及核内表达的变化。结果DAC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增殖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Hela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24、36、48h分别为28.23、7.65和5.64μmol/L。DAC处理后的宫颈腺癌Hela细胞的凋亡率为(73.82±0.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41±0.24)%,P<0.001。DAC处理Hela细胞后,S期细胞比例(47.82±2.57)%和G2期细胞比例(30.87±2.28)%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S期细胞比例(24.08±0.71)%和G2期细胞比例(2.52±0.84)%,P<0.001。DAC处理后,APC基因启动子区域去甲基化状态明显增高,APCmRNA表达量上升,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处理后,胞内APC蛋白表达上调,而胞内和核内的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C可通过对APC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上调胞内APC蛋白表达,下调胞内和核内β-catenin表达,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 地西他滨;Hela细胞;甲基化;凋亡;宫颈癌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1]。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改变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目前正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3]。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甲基化水平上调导致的基因功能下调是宫颈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具有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稳定存在[4],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活性,能够阻断异常APC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导致APC蛋白活性恢复。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抗癌药物,也是常见的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之一[5]。临床上,DAC对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等均有明显疗效。DAC用于宫颈癌的治疗目前鲜见报道,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DAC对宫颈癌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应用治疗宫颈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室依据,也可为宫颈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1主要试剂 DAC购自美国Sigma公司,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四正柏生物公司,鼠抗人APC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RD公司,PCR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公司。 1.2细胞培养宫颈腺癌 Hela细胞,用含10%FBS的1640培养基培养,置于温度37℃、5%CO2、相对湿度为90%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3MTT检测 用0.25%的胰酶消化并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宫颈腺癌Hela细胞(保证细胞处于单细胞悬浮状态),将细胞调整到约104个/孔的密度铺种于96孔板,每孔体积约200μL,37℃、5%CO2培养箱内培养过夜;待细胞密度生长至80%以上时(一般培养过夜后),加处理因素。设空白对照组和DAC处理组,处理组药物浓度设为0.1、1、10和20μmol/L4个浓度,每组设4个复孔。在培养24、36、48h时加入MTT液20μL/孔,继续培养4h后,将上清液轻轻吸净,再加入DMSO200μL/孔,予振荡摇匀10min,待结晶溶解后。酶标仪设定检测A为570nm,测出各孔的吸光度,计算抑制率,并绘制出不同细胞系的生长曲线。 1.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 将人宫颈腺癌Hela细胞调整为2×105mL-1,接种在6孔无菌培养板中,每个孔共4mL,Hela细胞DAC的最终浓度为10μmol/L,每组均设复孔3个,设不加药对照孔。置于37℃、5%CO2饱和湿度条件的培养箱内,培养36h后,收集细胞以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 1.5MSP检测APC基因甲基化状况 首先按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