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PDF

发布:2017-05-13约7.4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冯 飞 2002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 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 亿元,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工业增加值为 45935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44.9 %。而新中国诞生之初的1949 年,工业净产值仅为45 亿元,所占比重只有12.6 %。 在上述的一组对比数据背后,隐含着一个建立在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 13 亿人口同时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伟大而创造奇迹的故事。纵观当今世界 60 亿人口 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7 亿,所占比例不足12%,而超过21%世界人口作为 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 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 生过的现象,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发展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 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 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 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 借鉴的“榜样” 。为了尽快实现“赶超” 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 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 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 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 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 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这一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工业快速增长。1952 年至 1965 年期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高于轻工业年均增长率5.5 个百 分点,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迅速由35.5%提高48.4%。从1953 年到1980 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4%,而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投资所占比重 高达89%,主要投资于冶金、电力、煤炭、化学、机械等行业。 尽管现在评价这一工业化思路的得失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但是其缺陷和失误 是明显的。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了重工业增长自我 服务和自我循环的局面,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轻工业及 其他产业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的特征。消费品严重短缺, 消费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在此期间,工业尽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 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 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 ——调低工业发展速度——恢复比例关系——再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反复循环 过程中,国民经济增长处在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 持续的增长能力。 以计划经济为体制背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本战略,同时处在与国际经 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到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 的1978 年,第二产业在GDP 的比重达到48.2%,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56.9%。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霍夫曼(Hoffmann )系 数为0.76 ,但是并不能据此给出工业化先进程度的判断,更得不出中国已进入工 业化后期阶段的结论,因为当时存在着工业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80%多的农 民被排除了工业化进程之外。 在这一时期,中国用了近 30 年的时间,初步构造起了独立、相对完整的工 业体系,工业化进程也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1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1979979-1-1992992 年)年) 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年)年) 到了 70 年代末,为了解决严重的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