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及分析研究技术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苏省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测算及分析研究
技
术
报
告
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
河海大学
二○一○年一月
1.基本情况
1.1江苏省概况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121°57′,北纬30°45′~35°20′,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总面积10.26万,其中耕地面积7.72万亩。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2~40m(废黄河高程,下同),西北部最高达45m左右,东南沿海及里下河腹部最低地面高程仅1~2m。地形以平原面积辽阔、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荡众多为特征。平原洼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主要由苏北黄淮平原和长江三角州平原组成;低山丘陵占14.3%,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山势低缓,分布零散,高程一般在200m以下;湖泊水面占16.9%,主要有太湖、洪泽湖、骆马湖等大小湖泊以及石梁河、小塔山等大中小型水库。
平原是江苏省农业地貌的主体。地面高程自西北部的45m逐渐至东南部的2m左右。其中大部分高程在10m以下,5m以下面积的占总面积的5%。
苏北黄淮平原: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按沉积条件可分为沂沭河冲积平原、徐淮黄泛平原、里下河淤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四片。
长江三角平原:位于镇宁扬山丘区以东,通扬运河以南地区,包括长江冲积平原和太湖水网平原。
1.1.2江苏省处于亚热带向暧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区,以淮河、灌溉总渠为界,南部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属半湿润的暖湿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具有明显的季风环流特征,四季分明,夏季暖日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部沿海地带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最高达40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0℃。全年无霜期200~250d,如霜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0以上作物活动积温为4900~5600。0以上作物生长期的日照时数平均为2900~2240h。多年平均干燥度,淮北地区为1.~1.3,中部在1左右,南部在0.9~0.95之间。全省年平均降雨量00~1100mm,但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域分布看,南部多于北部,南部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向北逐渐减少至00mm左右。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汛期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0~70%,且多数集中于几场暴雨。降雨年际变化比较大,全省面平均雨量丰水年可达1254mm(1954年),枯水年仅549m,单站最大达2253m(1965年大丰闸),最小为33m(1929年徐州)。全省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00~1100mm,通南地区及本省南部较小,北部较大,大部分地区在1000mm左右。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246mm,仅为降雨量的1/4,年际变化于150~400mm之间,多年平均径流量249亿m3。1.1.3水资源状况
(1)地表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在00~1100mm,平均降水量均值为996mm,平均径流深246mm,地表水资源量249亿m3,其中淮河流域(含沂沭泗)150亿m3,长江(含太湖)流域99亿m3。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1.77亿m3,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淡水水资源量为120亿m3,其中淮河流域75亿m3,长江流域45亿m3。地下水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约占73%,开采量仅占6%左右。全省淡水的可开采量为7.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4.38亿m3,长江流域15.97亿m3,太湖流域14.49亿m3。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6.95亿m3(若包括微咸水及咸水,则水资源量为347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455 m3,亩均水资源量为492 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
3)外来过境水
我省承受江、淮、沂沭泗上中游近200万km2的来水,入境水量比较丰沛,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254亿m3,其中长江流域915亿m3,占总量的95.7%,淮河流域439亿m3,占4.3%。
江苏省入境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水系(流域) 长江 淮河 沂沭泗 长江流域 诸小河 淮河流域 诸小河 全省 多年平均值 9730 307 106 85 8 10254 (4)水资源特点
我省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表现为南部降雨量多,北部降雨量少,年际变幅大,多年平均降雨量00—1100mm,其中60%—70%集中在汛期6—9月的几场暴雨。旱年雨量常减少至500—600mm,除田间直接取用有效雨量外,由于平原地区拦蓄条件差,本地径流只能拦蓄利用10多亿m3。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徐淮地区西部,可开采量约7亿m3。淮河、沂沭泗过境水总量不少,淮河最大年径流量达00亿m3,最小年径流仅2亿m3,相差2倍,由于年际年内来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