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中学教学楼结构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中学教学楼结构设计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
1.1 总平面设计
本设计为一幢5层综合教学楼。首层至五层层高均为3.6m,考虑通风和采光要求,综合教学楼采用了南北朝向。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45米,设置了3级台阶作为室内外的连接。主入口、次路口都设置在南边。这是考虑到东西边离校园干道近,并且在整个校园规划中,拟建教学的东边是学生宿舍区,西边是教学区。这两个方向是人流的来源方向,可以减少各建筑间的行程,顺应人流方向方便使用。环道采用6m宽、9m转弯半径的沥青混凝土路,实行人车分流。行车道为双车道,使得道路满足消防车等大型车辆的进出,符合消防要求。
由于场地南面是风景优美的湖面,北面也有不错的绿化。所以教学楼附近的地面规划以景观为主,兼有停车功能。停车场地,采用草皮砖生态停车场,这不仅能满足停车的使用要求,还增强整体的绿化效果,可以承载、绿化和汇集雨水,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其余的空地均采用草皮、灌木和部分乔木进行绿化,使整个区域达到不露土的绿化效果。
1.2 平面设计
大学教学建筑系指为大学教学及科研服务的各类教室、实验室及相关行政办公用房。大学教学建筑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硬件设施,也是大学校园建筑的主体,是利用率最高的建筑。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方式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信息化上。跨学科、跨专业的选课方式,混合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及讨论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等,改变了传统的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本教学楼主要由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图书资料厅、展览厅、会议室、办公室及其他辅助用房组成。设计时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尽量做到符合现代办公教学的要求。通过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规划,对采光、通风、隔热、遮阳、冷却、供热等进行综合设计,以降低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1.2.1 使用部分设计
1. 教室:教室是本设计的主体细胞之一,占据了本设计绝大部分的建筑面积。考虑到保证有足够的采光、透气要求,故将综合教学楼南北朝向,东西布置。多媒体设备的 广泛应用,获取知识的多样化及教学方式的灵活,要求教学空间具有灵活性。教学空间由固定封闭的小空间向灵活分隔的大空间转化,因此教学楼的结果设计应采用标准化及模数化的框架结构柱网。
教室的设计一方面要为授课的教室创造良好的讲课、演示或书写的条件,要为听课者创造良好的视、听及记录的条件,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室内气候环境及安全措施。普通教室一般采用侧窗采光,但照度衰减很快,进深较大的教室靠近内墙的桌面照度明显减弱,利用反射光增加进深方向的亮度,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在窗子中部增设遮阳板,一则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桌面;二则可以起反射作用,使教室内侧亮度增加;三则有利于自然通风,是一种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的良好措施。由于数字化教学的普及,教室还需考虑遮光设计,遮光百叶窗或遮光窗帘是必要的设施。在解决遮光需求的同时,还需综合解决自然通风的需求。
教室是进行面对面教学的场所,讲课人与听课人自始至终有视线、语言及感情的交流。听众需要看清演讲者,并能看清演讲者借以表达内容的各种演示,包括幻灯、录像、投影、电影及黑板书写等。目前多数教室仍采用黑板教学,有黑板、绿板、白板等不同颜色及质地的书写板材。绿板比黑板视觉更舒适,二白板的视觉效果最好。在相同视距的条件下,浅色底子上的黑色字体比深色底子上的浅色字体易于辨认。如采用黑板,则教室的长度会因此受到限制,最后排座位距黑板不宜超过10m。因为本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开间有14.4m,所以采用绿板,普通教室则用白板。
在建筑内噪音的主要来源是走廊及附近的教室,特别是在夏季,噪音通过开启的门窗传递。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尽量避免中走廊两侧教室相对开设门窗。走廊内设置吸音的吊顶面对防止噪声的共鸣及传递均为有效措施。固定课桌椅尺寸为53cm100cm。一般教室的人均面积定额为每人1.12平方米。
3. 行政办公用房:办公用房是本设计的另一个主体功能,在整个建筑中应布置在相对安静的地方,同时也要保证有足够的采光、透气要求。要有遮阳设施,其主要作用是阻挡阳光从窗口射入,减少对人体的直接辐射,并防止室内温度升高。按照土木专业的特点,教室的办公室一般都是按不同的学科来划分的,因此一个学科的老师会在一个办公室内,一般是5人左右。会议室的空间要彰显大气,可以放置长条形会议桌,并为多媒体的安装预留空洞,满足平常的行政会议和教学会议。
2. 门厅:门厅是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内外过渡,人流分散的交通枢纽。对于综合教学楼而言,门厅要开阔,要缓解人员出入上下课人流的压力。因此,门厅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幢建筑的形象和气势。
1.2.2 交通联系部分设计
走廊连接各个教室、各个功能用房、办公室、会议室、楼梯和门厅等各部分,以解决房屋中水平联系和疏散问题。过道的宽度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