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蟾皮研究进展.doc

发布:2017-08-16约3.39万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蟾皮的研究进展 [ 摘要]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皮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乙肝病毒等多种作用,其水溶性成分制剂华蟾素注射液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和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抗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蟾皮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蟾毒色胺类以及甾醇类等。本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蟾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 蟾皮(Corium bofonis),又称蛤蚆皮《医方约说》,癞蟆皮《中药材手册》,蟾蜍皮、蛤蟆皮《中草药学》,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等的干燥皮。于夏、秋季捕捉后剥下整皮,晒干而得。本品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自古至今沿用,其性味辛、凉、微毒,主入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胀的功效,主治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等症[1]。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2] 1.特性及分布 蟾蜍属两栖动物,主要生活于池塘、沼泽、农田、宅旁、路边等有水草的地方,昼伏夜出,傍晚觅食,以昆虫、螨类、鲜嫩植物为食。春夏季间产卵。它有冬眠习性.入冬后.潜入泥穴或水底越冬。中华大蟾蜍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黑眶蟾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蟾蛛科(Bufondae)有13属约300种,除蟾蛛属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少数分布于非洲、南美,我国产2属12种及亚种。蟾蛛属动物有25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近10种,主要分布的3种分别是:大蟾蛛华西亚种(BofobufoandrewsiSchmidt)、大蟾蛛中华亚种(Bufobufoga褪,rizan:Cantor)以及黑眶蟾蛛(Bufomelanostitusschneider)。蟾酥(Vene~Bufonis)一词源于《本草衍义》,属名贵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明确规定本品为蟾赊科动物中华大蟾(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蛛(Bufomelanostitu,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对于蟾蛛属动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817年。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蟾蛛属的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蟾酥和日本蟾蛛的化学成分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KaZutakeShimada等对黑眶蟾蛛、中华大蟾赊、绿色蟾蛛、热带蟾蛛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强心、抗肿瘤、局麻、镇痛、抗炎等作用 。 蟾蜍的生活习性,喜陷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陷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3]。 繁殖技术,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饲养管理,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 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m2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