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现状的思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河南商业當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题 目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现状的思考
对我国国债现状的思考
购买国债是对于普通市民的相对保险的一种投 资方式,风险是最低的,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所 以有金边债券之美称,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具有高度 安全性、融资规模可以巨大且变现灵便的信用工具。 但国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就是时间问题,国债的偿 还周期一般是比较长的。如果市民将大部分资金投入 了国债。在偿还期限未到之前,如果有急事需用钱就 会遇到周转不灵的困境。所以国债不可一次购买太 多。
关键词:国债现状发展
一、国债的发展历程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 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 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 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 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 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新屮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 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 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 金,我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 行了 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 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 元。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现在以下方面:
发行规模迅速增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仅在1950年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年到1958年间发行了国家建设公债。此后一直到改革开放 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 1981年7月1 口首次发行国债(国库券)48.66亿元。从80年 代后半期以来,中国的国债规模明显扩大,特别是从1994年起, 国家实行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 定,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从而导致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只有发行国债一种。于是当年国债发行规模即高达1175. 25亿元, 是1993年的1. 59倍,以后更是逐年增加发行量,到2005年国 债发行达6922. 87亿元。
发行种类较多
我国国债的发行种类包括凭证式和记帐式两种,前者针对社 会公众,后者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前者流动性较差,而后者可 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市场买卖。从期限上讲,1年以 下的国债在2005年以前是没有的,从2006年开始发行了真正意 义上的短期国债。长期债券的发行也很少,例如,在2001年7 H 31 0,财政部发行了 2001年第七期记账式国债,期限为20 年。
国债交易市场活跃,交易手段灵活
国债交易包括现货交易、回购交易,也包括2005年6月份 和2006年2月份推出的远期和利率互换相续岀现。国债的期货 交易也有望恢复。在1997年之前,国债交易基本上都是现货交 易。1997年银行间债券开展质押式回购业务。在国债市场上,质 押式回购量一直大于现券买卖量,质押式回购为投资者短期融资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2004年,我国又推出买断式冋购。这一 方式有助于债券的流通,也有助于在市场屮实现套利,进而有利 于债券的定价。我国债券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 场。这两个市场的交易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以银行间市场为 例。2006年全年的交易规模为382053亿元,而2001年才40940 亿元。4年的吋间,交易量增长了近8倍。
屮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开展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有力地促 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和 引导一级交易商在市场的交易,并传递和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 券交易结算业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冋购利率,成为银行 同业间债券回购利率的指导性利率。
二、我国国债发行存在的问题
从1981-1990年,我国国债的发行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摊派的 办法完成的。1991年,财政部第一次组织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 这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自1999年第九期记账式 国债开始,屮国的国债市场发行基本上釆用招标机制。在我国, 只有国债承购包销团成员才分别有权参加记账式国债拍卖活动, 包括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其他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只能够 参加凭证式国债的购买,或向参与国债投标的承销商认购国债。
为了进行必要的投标筛选,财政部在国债拍卖前通常不仅规 定最低、最高投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