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的探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的探析
赵芳
内容提要: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 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文章分析了固有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论证了防 范信贷风险的措施八关键词防范信贷风险不良贷款预警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银行正常发展,而且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提出巨 大挑战。最近,我国对工行、中行、建行进行注资以冲销其巨额不良贷款,这一措施虽 然有助于暂时缓解我国的金融风险问题,但如何真正消除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 根源才是更为基本的问题。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的逐步确立,虽然为国有商 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改革尚未触及根本,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 资产仍居高不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积累的不良债权是制度缺陷和改革不彻底导致的,是政府、 企业、银行三重行为扭曲并耦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政策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力 量。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所形成的风险也转嫁到银行, 整个社会经济风险向银行集中,成为经济发展所付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各级政府为发展 经济,不可避免地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予以支持,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政府行为面 前难有作为,因为国有独资控股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贷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良贷款 由此大量产生。
?道德因素
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资源分配权利,但由于银行内部缺乏相应的内控管理制 度,信贷管理人员权责利不对等,导致大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为得以产生。事实证 明,种种利用不正当手段套取贷款的公司或企业往往是银行最大的风险点,也是不良贷 款产生的主要根源。
机制因素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滞后,机关作风浓厚,没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员工 工作没有积极性,存在下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千坏一个样的局面。在经营方式上是高高 在上,等客上门,不是我求人而是人求我,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手段单一, 信息不灵,其结果是银行发展逐渐不适应市场要求,信贷结构极不合理。
管理因素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经营,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内控制 度不健全,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差,一些由于银行自身业务水平不高而造成的不良贷款得 以产生,也使大量由于道德因素引起的不良贷款有空可钻。二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 的超常规发展,客户、人员大量增加,真正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员却极为紧缺,贷款三查 制度得不到落实,信贷管理大大弱化。,三是银行人员素质低,特别是基层行表现更为 突出,对贷款的发放和管理缺乏必要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经验,难以胜任岗位要求。四 是经营管理粗放,单纯追求外延式发展,不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旨目铺设分支机 构,致使各种问题贷款层出不穷。五是对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缺乏研究,没有根据 形势的好坏采取相应的措施。
历史因素
经过长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积累的信贷风险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大量坏账沉淀下 来,包袱沉重。许多企业靠借新还旧勉强支撑,前途难料,而一旦失去贷款将迅速倒闭。 国有商业银行在贷与不贷中艰难抉择,使得在降低不良贷款的同时又有许多新的不良贷 款产生O
二、国订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措施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已高的法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体制,实施风险转移 制度,从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入手,真正化解信贷风险
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完善授信决 策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资产的产生建立以审贷分离为基础的信贷管理体制,注重集 体决策,从授信的源头开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做到责任明确,防范道德风险。(1) 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具体讲应包括: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 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 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一般说来,银行必须 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2) 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 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3)统一银行贷款 方式的选择。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 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 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对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银行信贷 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正是通过在真实信息下正确选择贷款 方式,调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