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作文三部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作文三部曲
绵阳外国语学校 梁杰
一部曲:
移花接木——仿写
对于四初一的孩子,培养他们作文中的建摸非常重要。在作文中交给学生作文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对作文有一个初步感知非常重要。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写作的开始,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拐杖,他们就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产生厌恶感。所以在课文学完后,我通常会让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构段方式、写作手法来进行仿写训练。比如,在学完《春》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仿写训练,并学会运用中心句的写法。再如在学完《山中避雨》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情感变化的仿写训练。这样,既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部曲:
偷梁换柱——线索贯穿,修辞点缀
学生进入七年级阶段,孩子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孩子用线索作文的方法。
有许多颗色泽明亮的珍珠,如何才能成为精美的项链?很简单,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如果我们现在有许多写作方面的材料,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一篇文章呢?同样,可用一根线把它们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即,究竟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说茶》一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古人云:“说话要讲究辞令,写文章要讲究文采。”这很有道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其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理论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那是因为很少运用修辞的缘故。叔本华说过:“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我一直也在用这种思路进行作文教学。现在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的素材而是缺乏唤醒心灵深处的语言。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语言.。从事教学工作十多年来我发现:即使不太喜欢古文的学生也并不厌烦学习诗词,所以我学会了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一、在诗词景物描写中学习自己的景物创造手法
筱筵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诗歌中有许多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都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景物创造的写作能力。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作品中两个情深意重的人在分别时觉得景物也为之哀伤,“东风无力”道出了怎样的留恋之情,“百花残”更是让人体会他们内心深处的依依不舍,所以诗歌的启发特别能够点燃学生的写作思维。我趁机教导学生在写作离别的题材时,应该学会用景物来渲染气氛。再如我们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细细品读他的作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这些感人至深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有所触动呢?
景由心生,借景抒情,让学生明确作文中景物描写是感情最好的触发点。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感情自然流露。
二、在诗歌的节奏中感悟作文的音韵美。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