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陵十三钗》有感.doc

发布:2017-06-05约1.37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这电影是我在高中时无聊看的,当时也没太多感触,因为从小到大看过太多的抗战片,日本人在我眼里一直是残暴阴险的形象,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好人也是有的。但知道这电影是张艺谋花费6亿拍的时候,又去重看了一遍,发现人物的刻画确实十分细腻,因此写下我的一些看法。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青楼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和心理变化。然而,教堂也不是绝对的安全,短暂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人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引走日本兵,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逼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最后,由她们13个青楼女子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描述各人物在战争时期的生存表现的剧情。第二次看时我仿佛真正置身于那1937年动乱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我的心一下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真是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啊。为那些日本人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反正看完后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电影中的约翰、青楼女子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约翰似乎成为了救世主的形象,但在日本人野蛮残暴的行为面前也略显无力,拿出红十字会旗阻止日军暴行,这是约翰转变的开端。他虽想拯救学生们,但从效果看来甚至连“收效甚微”都算不上。诚然,作为一个救赎者形象,约翰同辛德勒、拉贝等相差很多。但在我看来:危难来临时最需要救赎的是自己,约翰的无力拯救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是残酷的战争现实带给人巨大的无奈。接下来是青楼女子,她们身上良知的一面才正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妓院时遭遇日军,不甘凌辱最终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玉耳环返回妓院说明她爱慕虚荣,而在她将死时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又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人,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商女也知亡国恨! 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1937年12月13日那个国难日。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小小的一段。现在虽是和平年代,但仍要勿忘国耻,关心国家大事,时常保持戒心,尤其是日本。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