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李光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延吉市第二高级中学
体育组
李光松
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分析了学校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简要阐明了学校体育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阵地。
【关键字】:体育课 思想品德教育 最佳阵地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
中专生正处于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人体形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机能已基本健全,脑重量和高级神经活动接近成人水平,这就为进行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最活跃,可塑性极强,、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中专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自由观等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往往受到外界影响而经常变化。细心的人会发现: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后面的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智育是硬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可是,我们应该知道,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 我们要利用好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自觉地把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 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提高品德素养, 是每一位中专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学习及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质量和性格特征。
中专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先从体育教育的“七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七性”即: 特性、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 严格而灵活的组织教学, 处理好突发事件, 发挥集体力量等, 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1.体育教育的“七性”
1.1体育所独有的特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质量。
1.2集体性: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因此,无论参加哪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所以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1.3表现性:
中专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 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 作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1.4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意志质量和心理因素的质量,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实践告诉我们,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质量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