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高层建筑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高层建筑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高层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senior high mode conversion layer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s.
Keywords: high building; Conversion layers; High mod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也向楼层高、跨度大的建筑结构形式发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超常规高支模现浇混凝土施工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高支模现浇混凝土施工中, 由于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措施不当以及地基基础下沉等原因导致的支撑系统失稳倒塌事故并非罕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高层建筑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小区是由A1~A5栋组成,楼高18层。首层为6.6m,2~18层为2.9m,总高度为55.90m,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m2。本工程属框剪结构,二层为转换层,纵向(AI―1)~(A3一1)轴长度为112.8m,于(A2―3)~(A2―6)轴设一道后浇带,宽lO00mm,横向(AA)~(AQ) 轴长度为32.9m,面积3600m2。楼面标高为6.6m,板厚度为180mm,最大板跨为6.1m。楼面大梁主要尺寸为1300~1600×1800,最大梁跨为12m,首层架空层大截面柱有1000×2000、1100×1700,剪力墙600~800mm,砼强度等级为C30~C40,钢筋为HPB级及HRB级。
三、支模系统
本工程工期紧,工程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格,交叉施工工序多,支模材料需求量大,且安装较复杂,故必须对梁板、柱及剪力墙等结构设计出一套确保质量安全、经济合理的支模系统。
(1)模板设计
转换层的结构梁、板、柱及剪力墙的模板采用18厚夹板,其中一级主梁的底模采用25厚木板,大柱(1000×200、1100×1700)及电梯井剪力墙的模板均采用定型组合模板。模板的材质及组装质量要求均要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BGJ50206―2002)及有关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
(2)模板龙骨设计
楼面板底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4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枋@900mm。
一级主梁(1600×1800)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25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枋@500mm。
二级主粱(800~1300×1600~1800)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3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纺@600mm。
一级次梁(400~600×1400~1800)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3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枋@800mm。
二级次梁(200~400×600~1000)的次龙骨采用8O×100木枋@4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纺@900mm。
砼柱、剪力墙竖向次龙骨为80×lO0@300mm,横向的主龙骨采用80×lO0@400~600mm。墙柱及梁高度h≥700mm,采用M12~M14对拉螺栓@400~600mm。
(3)支撑设计
高支模体系采用满堂红式,材料均以Ф48×3.5mm厚钢管及相应扣件为主,辅以门式钢架。板支顶立柱可采用Ф48钢管或门架,间距900X(900~1200)。一、二级主梁支撑立柱采用Ф48钢管,一、二级次梁可采用门式钢架或Ф48钢管。一级主梁立柱间距为500×500mm,二级主梁支撑立柱间距为600×800mm,一级次梁立柱间距为800×800mm,二级次梁立柱间距为900×(900~1200)mm,支撑立柱均设纵横水平杆件@500~900mm(与本级梁立柱间距一致)垂直间距为1800mm。门式钢架每层均设纵横向连通水平拉杆。主梁两侧沿纵向设置剪刀撑,横向为每6m一道,次梁及板的立柱加设剪刀撑,间距为纵横向每6m一道。砼柱四向及剪力墙两侧必须加设斜撑@1500,必要时要加对项撑与邻结构互相连接顶紧牢固,确保整体稳定安全。
四、支模验算
一级主梁支模构件承受均布荷载q=112KN/m,二级主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