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外国市的起源与发展.ppt

发布:2018-10-15约9.97千字共7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场 形成了一种很重要的布局形式:巴西里卡式(长方形布局形式,两端有半圆形的龛,内部用两或四排柱子把空间划分为三、五个部分) 3、庞贝城 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毁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被淹没。 18世纪末期被发掘出来,原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发展为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在被毁坏之前人口达到了25000人。 不规则卵形,城墙高7-8米,有8个城门,西南角有市中心广场,城南有三角形广场。 以维苏威火山为中心布置街道,大型建筑都指向维苏威火山。 (四)帝国时期的罗马城 城市建设: 输水系统发达; 消遣和享乐设施众多; 建筑高度达到7-8层; 街道宽度2.9—6.5米,交通管制; 城市的精华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 顶峰时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人。 1936年复制的古罗马城模型 古罗马建筑 剧场、角斗场 与古希腊相比,有何不同? 选址;形式;造型;材料;结构等 罗马帝国广场 广场性质由共和时期的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转变成帝王个人纪念场地; 广场空间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 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 广场群之间相互完整,联系紧密,形成秩序。 阿德良离宫 罗马城外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的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例。 哈德良别墅中最清新宜人的地方 戴克里先浴场——泡在浴室里的罗马人 1)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 ① 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整城市秩序。 ② 城市居民分阶层,哲学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 ③ 城市形态为“圆形+放射状”。 ④ 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2)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公共建筑及公共建筑群中,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不一定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整个城市多由圣地(庙宇)来同率全局。如雅典卫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 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希波战争以前,希腊城市大多自发形成。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不规则。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并成为一种典范。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实例:米利都城、普南城、罗马营寨城。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 强有力的改造地形,以此显示力量的强大和财富的雄厚,表现出实用主义的态度。 2)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罗马城市规划的最大艺术成就和贡献,是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以及对整体明确“秩序感”的建立。通过娴熟的应用轴线系统、对比强调、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 3)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该书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 ① 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② 建筑物选址:应确定建筑物的性质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地段四周的现状、街道、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③ 城市布局:提到城内用地的划分,街道的布置,并且研究了街道的风向、朝向的关系。 ④ 理想城市模型。继承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模型。理想城市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民主城邦国家:每个城市控制着一片或大或小的地区(范围由山脉确定)和一个港口。 城邦制度有两个特点: 1、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属于“城市国家” 2、主权在民 公共区是城市核心,设有广场和剧场 城市设有公共活动区、宗教区以及居住区 (二)爱琴文化时期的城市 爱琴海文明大约是在埃及中王国时代形成,有别于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属的河谷文化,这个文明是属于岛国文化。前两个文明都掌控并维持着广大的疆域,相较之下爱琴海文明的范围则很小,克里特岛只有 240 公里长,最宽处也只有 56 公里。然而这个岛屿的气候温和,农业发达,尤其是四面环海,保障了当地长达五百年的安全。因此,早在公元前二十五世纪时,克里特岛的居民就已经创造了青铜石材并用的文化,靠着对外贸易在公元前 2000 年进入了繁荣时期,并以克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