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传播学2007真题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7真题答案
新闻传播史论传播学答案: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这种“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个人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该理论揭示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得到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现象,被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简答
3.简述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及其区别?
答: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以拉丝韦尔5W模式为代表,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直线模式虽然揭示了传播的过程和基本要素,但它的缺陷是将人类复杂的传播过程描述为单向流动的直线,忽视了反馈的因素和其他环节,尤其是没有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性反映出来。
循环模式以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德弗勒互动模式等为代表,它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双向互动性和循环往复性,并补充了反馈的环节。
4.为什么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研究注重传播效果而轻视传播主体?
答:(1)传统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传播者(“谁”)的立场上看问题,着重点在于探求传播的最佳效果。“对谁”则视为不必探究或无关紧要的;(2)这种研究取向,是同美国文化中实用主义的传统密切相关的。
新闻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5*2=10分)
湘报:创刊于1898年3月7日,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湖南维新运动的产物。主笔唐才常,核心人物和主要撰稿者是谭嗣同。该报文字浅显、言论激烈,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舆论阵地。
洋旗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抗日的新闻工作者利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在上海“孤岛”创办的抗日中文报纸。重要的报纸有译报、每日译报、导报、文汇报等。这些报纸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以上答案黑体部分内容占3分,其他各占1分。
二、简答题(15分)
1.1926年9月,新记《大公报》创刊后,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
方针。请谈谈你对《大公报》“四不”方针的理解和评价。
答:“四不”方针的内涵:“不党”是指不站在党派的立场说话,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和发表言论;“不私”是不把报纸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不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利;“不卖”是指不将报纸作为利益交换的手段,不接受党派和企业的资助;“不盲”是指不盲从、不跟风,保持言论独立、自抒己见。
评价:“四不”方针反映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孪等人的办报理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四不”方针的核心是追求新闻公正和言论独立。虽然,在具体的办报过程中真的要做到公正、独立并不容易,但作为一种道德追求是很有意义的。
评分:解释占5分,分析占10分。酌情给分。
三、论述题(30分)
1.试论述**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答:主要内容:(一)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当人民的记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反映群众的心声。(二)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要正确处理好客观公正与立场性的关系,不能只讲立场不讲客观。要深入调查、讲究真实。(三)要在报纸上开展正确的批评和反批评。党要领导批评工作,保证和支持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正确批评,与抵抗批评和打击报复的现象进行斗争。但批评必须正确。
**的新闻思想从维护人民利益这个基础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风格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对现今的新闻事业依然具有指导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事业如何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处理好真实性和立场性的关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依然任重道远。
评分:每一内容占10分,并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新闻理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在社会的广泛领域中,以新闻媒介为中介,传者将一定的新闻事实传播给受众的社会性活动。
(注:只要抓住了新闻事实、新闻传者、新闻受众、新闻媒介四个环节,用其他表述方式也算对)
2.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一定规模的新闻媒介系统,通过传播新闻,引导舆论以影响社会发展的经常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心理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认同。即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倾向于选择接受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新闻。受众的“知觉定势”同自身的经验系统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凡是与自己的经验系统比较接近的事物,就容易表现出积极能动的选择趋势,并处于一种认同的心理状态。
? ?第二求新。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总是要求获得新的信息。更是一种不追求心理需要满足的表现。人有“丰富性动机”的心理基础,即满足和寻求刺激的动机。常常表现为求异出奇的心理状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