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解决当前义务教育存在的“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又要从微观上考察义务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到农村义务教育的症结所在。在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和群众的教育心理需求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旨在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导向,以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引,借鉴国内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范地区的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公平理论 农村 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2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手段,对实现教育公平、保障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
公平是人类崇尚的价值理念和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聚焦于社会形态,经历了由理想到现实、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演变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以深化。
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资产阶级公平观,在对阶级社会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中阐述了公平的主体、表现形式和理想状态。他们认为,公平的主体是人,“应当是从人的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①恩格斯以私有制为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此作了阐释,“在希腊人、罗马人心中,奴隶制本身就是公平的;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制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这个制度不公平……公平,因时而变,因地而异,甚至因人不同”。②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描绘了公平的理想状态,“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灭”,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③列宁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④但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消灭商品生产,只能采取按劳分配,“富裕程度还会有不同,不同就是不公平”。⑤因此,列宁的公平观遵循着公平――不公平――公平的辩证发展逻辑。在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毛泽东的“大同境域”构想、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江泽民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思想、习近平的“公平正直”理国要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是教育公平的理论依据,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从“扫盲”到“普九”,从当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全面开展再到优质均衡发展预期目标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指导下对教育公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教育公平实现的不懈追求。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也是教育活动追求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机会、办学条件、师资建设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对教育公平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丰富了教育公平内涵,为考察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提供了基本视角,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困境分析
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SQ区为例,考察其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时段变化情况,着重剖析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SQ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概况。SQ区是南充市的主城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县域,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情况是西部同类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2016年,SQ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有32所,专任教师865人,小学生6803人,初中生2448人。根据生源聚集情况,SQ区农村有片区中心镇中学4所、小学4所,普通学校24所。片区中心学校与普通学校,近郊、中郊、远郊学校之间,在软硬件设施设备、师资、生源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呈现出相对不平衡状态。
2015年9月,SQ区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评估。从评估指标来看,SQ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了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但是,SQ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大量流失,城乡教育质量总体差距较大,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明显,个别学校管理失效,多数家长配合不力等现象仍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与此同时,SQ城区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学校竞争激烈,教师压力极大,热点学校大班额居高不下等现象仍然存在。这正是我国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现状的反映。
SQ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第一,生源数量减少。10年来,SQ区并没有大范围地调整校点布局,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量仍然急剧下滑。从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