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藏寺环评简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委托单位:陕西黄河河务局/山西黄河河务局
编制单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七年一月
前 言
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处于黄河中游,是内蒙古托克托至潼关北干流的下段部分,称小北干流,全长132.5km。黄河为晋、陕两省的天然界河。禹潼河段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历史上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剧烈的河势变化经常引起主流坐湾淘刷,塌岸、机电灌站脱流严重;河床淤积致使河槽排洪能力下降,沿河群众经常受到洪水威胁,住在高岸的居民一再搬迁。河势游荡多变,使滩地难以固定,两岸群众常常因争地发生水事纠纷,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归顺主流、稳定河势、维持中水基本流路,达到护村、护岸、护站并有利引水的目的,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拟对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本工程的建设,禹潼河段以自然滞洪沉沙作用为基础,结合水沙条件、河势变化情况,减轻塌滩塌岸引起的滩地塌毁和高岸、耕地、村庄塌毁;兼顾稳定河势,减少主流游荡范围,保证两岸大型机电灌站引水安全;改善个别河段不利河势,归顺支流入黄流路。
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实地踏勘和调查,现状监测基础上,针对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水环境、声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使工程建设尽量不降低所在地区及其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目 录
前 言 1
目 录 I
第一章 工程概述 1
1.1工程地理位置 1
1.2流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 1
1.3 前期工作概况 1
1.4现状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的必要性 2
1.5本次工程概况 2
1.6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3
1.7施工组织设计 3
1.8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 5
第二章 工程分析 7
2.1工程建设与相关法规、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7
2.2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8
2.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9
2.4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9
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1
3.1水文泥沙 11
3.2陆生生态 11
3.3水生生态 19
3.4水环境 23
3.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4
3.6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4
3.7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4
第四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5
4.1水文情势影响预测与评价 25
4.2水环境影响分析 28
4.3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9
4.4水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1
4.5声环境影响分析 34
4.6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35
4.7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35
4.8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 35
4.9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 38
第五章 环境保护措施 43
5.1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43
5.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8
5.3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49
5.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50
5.5声环境保护措施 50
5.6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51
第六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 52
6.1综合评价结论 52
6.2建议 52
第一章 工程概述
1.1工程地理位置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工程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治理长度132.5km。项目区共涉及陕西、山西两省2个市8个县(市),其中陕西省涉及渭南市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山西省涉及运城市、芮城县、永济市、临猗、万荣县。
1.2流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为解决黄河洪水威胁大、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国函【2002】61 号)、《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国函【2008】63 号)、《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国函[2013]34号)等规划来指导黄河的治理工作。
2008年,国务院以国函【2008】63 号文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提出力争到2015 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到2025年,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和泥沙。
2013年3月国务院以国函[2013]34号文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对禹门口——潼关河段提出:“根据近年来的河势变化情况,规划新建续建工程21处,工程长度55.727km,其中控导工程42.207km,护岸工程13.520km。规划加高加固现状工程26处、长104.694km。”
1.3 前期工作概况
小北干流自1985年交由黄委统一管理后,根据“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