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南省五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发布:2025-03-20约1.28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河南省五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源泉。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世

代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

节日代代相传,已经沉淀为民族或地方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一

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如清明祭祖、春节团聚、中秋赏月赋诗、端午包粽竞渡等。不仅如

此,传统节日既能促进族群内部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又能作为人文精神、审美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生活智慧的外化

形式,增强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以春节为例,异地同宗的各种庆祝活动使其成为凝聚华人群体的纽带和重要媒

介,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加深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

然而,文化记忆不是完整自发地保存,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境对“过去”进行选择并重新建构,可能会受到外界

的环境影响和强力干预,会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甚至被选择性地遗忘。

但传统文化具有自愈性,文化记忆也可以在新的社会背景中被不断修复,合理地替换或重构,从而赋予传统以

新的生命力。伴随国家与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扬,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也随之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并

传承文化记忆。但其传承并非传统的完美复现,而是通过“复刻过去”来“建构当下”。

首先,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等手段延续和重构节日记忆。媒介经过对传统节日文化要素的忽略、挑选和放大,甚

至添加,赋予节日更多新的意涵,使之在新的仪式过程中得到展演、传承与创新,于互动中让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

认识和接受。

其次,注重打造节日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文化记

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掘文化潜能。

最后,注重对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精髓的保存和对核心价值元素的提取。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

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淬

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编自徐赣丽《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材料二: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迎

新春,到贴春联窝吉祥,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的舞龙舞狮

表演,均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

情感密码。此次中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以这一传统节日

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

展示意义重大。

当然,传统文化的发展既要保持历史的厚重,也要活在当下,更要走向未来。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既需要代

代传、人人享,也需要常常断。时代变迁,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情感纽带不能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传承与推

广,也一定要推陈出新,才能让“古老”在当代生活中续写。

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公众体验春节文化,有更强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参与性。每一声的鞭炮炸响、红

包传递和新年祝福,都能直击心灵深处,唤起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炽热的情感回应。如今,通过重新注入时尚元素

和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交需

求。近段时间,“国潮春节市集”成为文化消费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