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本隐性实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生物课本隐性实验
篇一:高中生物课本隐性实验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资料一: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苗(给予浇水)的实验。
问题:为什么经过五年时间,柳树增长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100克的少呢?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与水和空气有关 英国普里斯特利实验
实验一:将点燃的蜡烛单独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容易熄灭;
将小鼠单独放在玻璃罩内,小鼠容易窒息而死;
实验二: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
实验三: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 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空气。(他没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德国萨克斯实验
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需要光 光合作用
需要叶绿素 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临时装
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为什么用水绵----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
为什么用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为什么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氧气的干扰
为什么在黑暗环境中----排除了光的干扰
为什么用的是极细的光束----使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和无光部位形成对照实验;还可使叶绿体上分为光多和光少的部位形成对比实验
为什么临时装片要重新暴露在光下----反过来再一次验证实验结论 恩格尔曼实验结论:氧是由叶绿体发出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做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
首先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 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1818
光合作用的实验:取两支干净的试管,标记为A、B,分别向A、B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小球藻,向A试管的小球藻提供H2O和CO2;向B试管的小球藻提供H2O和 CO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气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第二组释效的氧全部是O2。 结论: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实验思路:实验过程中必须想办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格里菲思)
试验目的:研究DNA和蛋白质中谁是遗传物质。
试验原理:S型肺炎球菌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动物患败血症;R型肺炎球菌对人和动物基本无影响。
发现问题: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验证:用高温让蛋白质失去活性,看是否还能作为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的实验:
2 181818O2,
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死亡;S型死细菌+小鼠————不死亡;R型活细菌+S型死细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
1、格里菲思采取“加热杀死”的目的是针对当时“认为蛋白质在遗传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蛋白质在高温状态下易变性的特性。
2、加热杀死的要求:温度为60度左右,不能太高。只能是使蛋白质变性,而转化因子结构相当稳定,结构没有被破坏,具有一定的功能。
3、S型细胞的“转化因子”能够与R型细胞的DNA重组,并能利用R型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自身的成分,并组成S型细菌。
用上述三条,就可以解释实验和。
结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S型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
2)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发现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
实验验证: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分别看它们能否转化。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试验中,艾弗里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练习:1.肺炎双球菌有多种,其中一种叫R型细菌,菌体无多糖类荚膜,是无毒性的;另一种叫S型细菌,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是有毒性的,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他们用到的实验材料、用具有:R型细菌、S型细菌、DNA酶、培养基、培养皿等。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先做了以下四步实验:
对S型细菌的物质提取分离得到蛋白质、多糖和DNA
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菌→R型菌落
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菌→R型菌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