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2025学年湖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docx

发布:2024-10-07约9.64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2025学年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泊,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若在,谁与相争?

注:谢将军,即东晋谢尚。谢尚镇守牛渚时,曾邀诗人谢混泛舟赏月,并夜宴江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牛渚西江夜泊”中的“西江”即长江,表示作者夜晚在牛渚(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停泊。

B.“青天无片云”描绘了一幅秋夜江上空明澄澈、辽阔无垠的宁静景象。

C.“空忆谢将军”中的“空”字表达了诗人对谢尚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哀伤。

D.诗歌的结尾“余亦能高咏,斯人若在,谁与相争?”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描绘牛渚西江秋夜月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谢尚的怀念之情。

B.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谢尚与谢混泛舟赏月的盛况与现在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

C.诗歌结尾“余亦能高咏,斯人若在,谁与相争?”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D.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情感的表达,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小题3】这首诗中“空忆谢将军”一句,下列对“空”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字表达了诗人对谢尚的怀念之情。

B.“空”字流露出诗人对谢尚的敬佩和赞美。

C.“空”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哀伤。

D.“空”字强调了诗人对谢尚的深切思念。

【小题4】这首诗中“余亦能高咏,斯人若在,谁与相争?”一句,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负。

B.这句话流露出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

C.这句话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哀伤。

D.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谢尚的深切思念。

【小题5】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阅读材料】

在广袤的草原上,一匹孤独的狼在默默地奔跑。它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执着,仿佛在追逐着什么。然而,它的脚步却异常沉重,因为它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秘密——它是一只变异的狼,拥有着人类的思想。

这个变异的狼,名叫“智慧狼”。它从小就与众不同,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它常常独自一人,静静地观察着草原上的其他生物,思考着生命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狼逐渐明白,它不仅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还要为整个草原的生态平衡而努力。

一天,草原上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肆虐,许多动物的家被冲毁,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智慧狼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痛苦。它决定行动起来,帮助这些受灾的动物。

智慧狼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可以提供庇护的地方。它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岩洞,将受伤的动物们安置在那里。然后,它带领其他狼族成员,一起寻找食物,为受灾的动物们提供生存所需。在智慧狼的带领下,草原上的动物们团结一心,共同抗击这场灾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草原上的生态逐渐恢复了平衡。智慧狼也赢得了其他动物们的尊敬和信任。然而,就在这时,一个邪恶的猎人悄悄接近了这片草原。他贪婪地想要捕捉智慧狼,将其作为自己的战利品。

面对猎人的威胁,智慧狼并没有退缩。它知道,如果自己被抓,草原上的动物们将失去一个强大的保护者。于是,智慧狼决定与猎人展开一场智斗。它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了一个陷阱,成功地逃脱了猎人的追捕。

这场智斗让智慧狼的名声传遍了整个草原。动物们纷纷为它的勇敢和智慧欢呼。然而,智慧狼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它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还远远没有完成。

【问题】

阅读上述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请概括智慧狼的主要特点。

2.文章中提到的草原灾难是什么?智慧狼是如何应对这场灾难的?

3.智慧狼为什么决定与猎人展开智斗?

4.智慧狼的智斗对草原上的动物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原文】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者,卫灵公夫人也,以色称。孔子所行,未尝不由义,而南子之色,天下所知。孔子见南子,盖以礼也。子路不说,非以南子之色非礼,以其非礼而行也。

夫礼,不可斯须去身。孔子之去卫,曰:“吾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不欲为细人。”孔子之去,以其非礼也,非以其行也。

子贡问曰:“君子之过何如?”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曰:“赐,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蹴然曰:“赐,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