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缺氧作业工安危害预防.PDF

发布:2017-06-26约6.12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缺氧作業工安危害預防 氧氣為人們維續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空氣是取得氧氣最便利的方 法。地球上空氣的組成主要由氮氣(78.09%)、氧氣(20.95%)、氬氣(0.93%)、 二氧化碳(0.03%)及其他微量氣體所組成,對於吸取含氧量過多或不足的空氣皆 會造成身體有不適的現象發生。暴露於含氧量 80%以上之環境中數小時或 50% 以上 24 小時,將會影響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且長期暴露於高濃度或高 壓之氧氣下會造成嚴重的肺部組織腫大及結疤。依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訂定之缺 氧預防規則,當空氣中氧氣含量未滿 18%稱為缺氧空氣,而雇主使勞工從事缺 氧危險作業時,應予適當換氣,以保持該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濃度在 18%以 上。但為防止爆炸、氧化或作業上有顯著困難致不能實施換氣者,不在此限。 隨著缺氧程度的不同也會有相異的生理症狀產生[1]。 空氣中含氧量 出現症狀 12 ~ 16% 呼吸和心跳加速,肌肉不協調 10 ~ 14% 情緒低落、疲勞、呼吸不順 6 ~ 10% 噁心、嘔吐、虛脫或喪失意識 6% 痙攣、窒息和死亡 一般氣體對人體的生理危害大致可分為五類[2,3]: 1. 單純窒息劑:如二氧化碳、甲烷、氮等,其傷害主要是將空氣中的氧驅離, 造成空氣中含氧量偏低而引起工作人員窒息死亡。 2. 化學性窒息劑:主要有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氫三種,一氧化碳與血紅素 的結合能力較氧高 200 倍以上,容易造成組織缺氧而危害人體;氰化物及硫 化氫則是會抑制人體細胞氧化酵素,使細胞呼吸受到抑制引起組織缺氧,若 能即時使用解毒劑,則能挽救性命,施救太慢可能造成死亡或嚴重的後遺 症。 3. 吸入後產生系統性作用:如有機溶劑、鉛、砷及金屬燻煙熱等,這些物質吸 入後會引起肺部作用及生理系統性的作用,若長期暴露於此類環境中將需特 別注意。 4. 呼吸道直接刺激作用劑:如氨、氯、二氧化氮、氫氟酸等,這類氣體將對呼 吸道黏膜細胞造成直接傷害,而引起呼吸困難或肺水腫等重大傷害。 5. 引起過敏生理性反應:有二異氰酸甲苯、二氧化硫、甲醛等。 案例報導 【案例一】於某垃圾場之污水坑作業時發生缺氧造成二死三傷職災案[4]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勞工李員進入施工中之垃圾場污水池(圖 1.)準 備進行測量工作,進入池內便暈倒在池底,工地主任見狀便與其他三員下去搶 救但亦皆暈倒在池底(圖 2.),經工地安衛員將水噴入池內,其中三人清醒並協 助地面救難人員將李員與工地主任吊至地面,但二人不治死亡。 經測定此污水坑內空氣品質,發現坑內無可燃性氣體及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瞬間濃度超過檢知管可測範圍(0.3%);而氧氣濃度隨著坑內深度呈現梯度下 降,離坑內底部約 1 公尺處空氣含氧量僅 5.0%,1.8 公尺處含氧量也僅 12%。 此意外發生原因判斷係由污水坑附近之垃圾堆行好氧性發酵所生成二氧化碳經 由礫石之間的空隙通過污水匯集道之管線進入坑內,且因二氧化碳較空氣重故 沉積於坑底;另外,因污水坑深度達 8.5 公尺,而外界風力可行強制通風深度 僅達約 6 公尺左右,因此坑底 2.5 公尺以下部分僅能藉由自然擴散的方式進行 對流,無法與外界新鮮空氣達充分進行換氣,致使二氧化碳容易累積於底部不 易排出,而坑底氧氣含量因二氧化碳的累積而有所減少。 圖1. 施工中之垃圾場污水池 圖2.污水池內部情形 【案例二】進入廢水池內從事檢修作業時發生缺氧致三死職災案[5] 八十八年四月十六日,台中某大廈管理員周員和管理組趙組長在地下一樓 停車場巡邏,突然聽到大叫聲,周員便立即跑到四號廢水池處(圖 3.及圖 4.), 看見勞工劉員站在池邊並叫周員幫忙拿繩子,趙組長則去管理室打 119 電話, 周員將繩子丟給劉員後,再去管理室拿手電筒,回到現場時發現劉員已趴於倒 在池底之木製合梯上,另二名先進入池內作業之勞工李員及陳員也無反應,送 醫急救後仍不治。 研判本災害之可能原因係地下一樓廢水池長期密閉且池底污泥反應作用, 致池內部氧氣濃度低於 18%。利用氧氣濃度偵測器量測發現,池開口處氧氣濃 度 16.4%,池底部約 3.8%,皆低於 18%,屬缺氧狀態。 圖3.事故現場之地下廢水池外觀 圖4.地下廢水池人孔,底部約2 公分之淤泥 【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