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苔癣42例临床总结.doc

发布:2017-09-03约2.7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苔癣42例临床总结【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扁平苔癣 口腔扁平苔藓( OLP) 是一种以非感染性、浅表性的慢性炎症状态出现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 病因迄今不明, 通常认为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免疫缺陷、变态反应、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局部创伤等因素相关病程可迁延数年, 顽固难治。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多见于中年女性, 因其病因复杂, 病情不稳定, 常反复发作, 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目前国内外均无单一根治性药物和方法[ 1]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42例均为我院口腔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 对照组30例。其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最小34岁, 最大76岁, 平均34.8岁,病程最短1月, 最长15年。糜烂型8例, 非糜烂64例。发病部位, 颊粘膜35例, 舌部18例, 口唇部5例, 其余14例 例并见少量皮肤损害。 1.2 诊断标准[2] 1.2.1 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 1.2.2 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如双颊、口底、舌腹、牙龈等处。 1.2.3 病损呈白色小丘疹组成的线纹,并交织成各种形态,如网状、树枝状、环状等,多呈对称性。周围粘膜正常,或可见充血、糜烂、水泡等。一般无明显症状或自发痛。 1.2.4 在舌背,病损多表现为白色斑块,表面比较光滑且微带蓝色,应与粘膜白班相鉴别。 1.2.5 在牙龈,病损表现为附着牙龈水肿、充血、深红色,并可见上皮脱落性龈炎,四周可见白色花纹。 1.2.6 活检可见固有层中淋巴细胞呈带状或弥散浸润,上皮基底层液化,表层有过度角化。 1.2.7 可合并有皮炎,表现为扁平而有蜡样光泽的紫红色丘疹,甚痒,好发于四肢,预后有色素沉着。 1.3 中医辨证分为两型。 1.3.1 虚火上炎型:除以上诊断标准外, 伴见口干咽燥, 心烦失眠, 乏力盗汗, 便干搜黄, 舌红少苔或欠津, 脉细。 1.3.2 湿毒上蒸型除以上诊断标准外, 伴见口干口苦, 口中粘腻, 渴不多饮, 身重乏力, 大便不爽,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醋酸氢化泼尼松混悬液25mg/l,加2%普鲁卡因10ml,作病灶区基底部封闭, 每周1次, 治疗8周。配合复合维生素6片/天,口服。洗必泰液含漱, 每日数次。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内服, 1日1剂煎汁分早晚2次服用。 2.2.1 虚火上炎型44例, 治以滋阴清热、活血解毒。药用:生地24克,玄参15克、石斛15克、牡丹皮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银柴胡12克、胡黄连10克、青蒿12克、赤芍12克、连翘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竹叶12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6克。 2.2.2 热毒上蒸型28例, 治以清热除湿、活血解毒。药用:金银花30克、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薏苡仁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龙胆草30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草6克。中药连服8个周。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3] 3.1.1 痊愈: 病损完全消退, 黏膜恢复正常或仅遗留色素沉着, 无自觉症状。 3.1.2 显效: 糜烂消失, 充血范围和白纹消失1/ 2 以上, 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 3.1.3 好转: 糜烂面缩小, 充血范围和白纹消失1/ 2 以下, 自觉症状有所减轻。 3.1.4 无效: 口腔损害和自觉症状无变化或加剧。 3.2 治疗结果见表 72例口腔扁平苔癣治疗效果对照表(表1) 两组疗效比P<0.05,较具有显著意义, 4 讨论 由于口腔扁平苔醉病因比较复杂, 至今仍缺乏特效疗法。目前治疗的药物常以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为主。但疗程长, 毒副作用大, 不容易治愈。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对扁平苔醉过度角化的口腔赫膜无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法, 以中药为主, 发挥中西协调互补作用。以期增强疗效, 减少毒副反应, 达到治疗目的。 口腔扁平苔癣与中医“ 口覃” 、“ 口糜” 、“ 口破” 等相似。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七情内伤, 肝郁气滞, 阴血暗耗, 血虚生燥, 虚火上炎而发病) 或由过食肥甘辛辣, 脾失健运, 或思虑伤脾, 脾虚生湿, 湿蕴化热,蕴久化毒, 湿毒上蒸, 而发本病。如《外科正宗》记载:“ 口破者, 有虚火实火之分, 色淡色红之别, 实火者, 色红而满口烂斑 ” 。虚火上炎者, 给予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生地、丹皮以凉血生津;玄参、石解、麦冬、青篙以养阴生津;赤芍以活血通络;胡黄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