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发布:2024-05-04约1.39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2级高二年级教学测评月考卷(六)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白乐府诗多用古题,在题材内容上有很多一脉相承之处,而在语言、境界等方面则大有变化,声色大开。明人胡震亨指出其拟古乐府的成就:“至太白几无憾,以为乐府第一手矣。”李白所拟乐府古题绝非单纯模拟,而是在古题之下阐发新意,广为创造——继承与创新,在李白乐府中得到了浑然无间的统一。对此,今人詹锳先生所论甚得要领:“太白乐府,或模旧制,或创新篇,因革之端,往往可指。”因,就是继承;革,当为创新。因革之统一,正可视为李白乐府在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继承的角度讲,李白乐府所拟古题,均在古乐府的谱系之中。如《将进酒》《关山月》属“鼓吹曲辞”;《雉子斑》属“相和歌辞”等等。其中《雉子斑》,古题亦为“雉子班”,属铙歌。雉的形象本身就体现着耿介的性格。《礼记正义》云:“或谓雉鸟耿介,被人所获,必自屈折其头而死。”李白的《雉子斑》继承并突出了这个主题,其中的“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成为耿介形象的代表李白还创作了很多清新俊逸的小诗,多有拟古题乐府,如《子夜吴歌》《静夜思》等古乐府中的“清商曲辞”,以吴歌歌曲最为柔婉清丽,其“子夜四时歌”等,都极尽缠绵悱恻之情调,语言尤是清美含蓄。李白的《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其意境、语言脱化于南朝乐府民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李白乐府从汉魏六朝的乐府传统继承、汲纳了很多元素,为传承乐府文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乐府传统之所以能够绵延不坠、踵事增华,从诗史的角度看,是由魏晋六朝迄于隋唐很多诗人共同致力的结果,虽然并非李白一人所为,但李白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同时,又大力开拓,将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时代因素呈现在其乐府篇什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指出其乐府“因”“革”同时具备的特点:“太白《独漉篇》‘罗帏卷舒,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四语独近。又《公无渡河》长短句中,有绝类汉、魏者,至格调翩翩,望而知其太白也。”而创造性同样是异常鲜明的,其乐府诗以“拟古”见称,却将时代忧患、现实关怀及不凡抱负打并其中,而语言的恢张纵横,意境的迷离惝恍,使乐府诗至此境界大开。如《远别离》《公无渡河》等,看似光怪陆离,而其中的现实忧怀,跃然纸上。同时代的许学夷指出李白乐府的艺术个性时也说:“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指出李白的这些乐府名篇,一方面可以上溯其“血脉”,一方面又自创局面,自铸伟词。

(摘编自张晶《李白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李白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诗人自己也认为擅长乐府,晚年还把古乐府之学传授给好友韦冰的儿子。李白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多为旧题乐府。这些诗和前人创作已经形成的传统题材、主题、气氛、节奏有紧密联系。如《陌上桑》《杨叛儿》等内容与古辞相同,《白头吟》写卓文君故事,与本事紧密相连。《玉阶怨》明显是模拟作谢脁的同题作品。即使像《丁都护歌》似乎与原曲主题无关,但诗中仍有“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说明创作时对原乐曲的悲惨意境有深切的联想。李白乐府诗包括《静夜思》《宫中行乐词》等新题乐府在内,几乎都是写思乡、送别、饮酒、失意等传统题材的,而且在表现这些题材时,总是将个别特定的感受转化为普遍传统的形象表现出来。例如《战城南》,有汉乐府本辞,经过梁、陈的吴均、张正见以及唐初卢照邻的创作,已经形成描写北方战争悲惨形象的特定内容。尽管李白的《战城南》可能是对唐代某一战争的独特感受,也写到一些具体地名,但很难考证出写的是具体哪一次战争,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某个特定战役的反映,而是自古以来北方战争的集中概括,与古辞主题相同。

李白的乐府诗多表现出浑成气象,多用比兴手法,不显露表现意图,这在一些代表作杂言乐府中尤为明显。同时,他又把瑰丽奇幻的想象注入这些作品主入这此作品.使乐府旧题获得新的生命。这些特点造成李白许多乐府代表作至今存在很大的认识分歧。妙处还在于这些乐府可以允许有的人认为有寄托,有的人认为没有寄托,所以胡震亨说:“乐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间。”但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对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如《梁甫吟》原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隆中之作,李白选用此题表明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