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发布:2024-05-03约9.9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枣庄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

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

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挚、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

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

【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

材料二: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乐,本属一体,皆巫现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牛矣。

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

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