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章第一节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能够绘制示意图,简单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认识地球外部圈层结构,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新课导入资料一:古代,中国人认为地下有十八层地狱;有的古代哲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充满了水,在上古时期爆发造成了大洪水的灾难。阅读资料二:近代,人们发现在矿井中越往深处温度越高,根据这种温度增加的速度来计算,地心的温度应高达100000℃,在这样的高温下,任何物质都会变为气态,于是形成了“气态地核说”。
资料三:经现代探测仪器的测算,地壳地球内部的温度增长速度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缓的,由此,人们推算出地核中心的温度约为5000℃。后来,人们又推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03千克/米3,而构成地表的岩石的平均密度只有2.7~2.9×103千克/米3。这就意味着地球深处的物质平均密度一定比地面岩石大得多,不可能是水或气体。阅读地球内部是怎样的?新课导入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盒子里面是什么?活动1.三个外表完全一样的密闭小盒子、并在盒子里面分别装入乒乓球、小石头和橡皮泥。2.请同学们通过摇晃、手感、听声等方式推测盒子里装的可能是什么物品,并说明依据。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查看资料,看看科学家为了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采用了哪些探测方法?思考
人类如何探究看不到的“地下世界”?
方式一:人工钻井--最深12千米科拉超深钻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3年就已经达到了12千米。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方式二:利用地震波(人工、自然)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指通过对地下深部和地表浅层的活断层探测,不仅可以查明断层的性质和活动,还能为地铁、越江隧道等大型工程和建筑的抗震设计及城市防震减灾制定安全策略。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①概念:地震波指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的波动。②分类: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其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传播速度较慢通过固态介质传播速度较快通过固、液、气态
活动第1次变化第2次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几次明显的变化?(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将地球划分为几个圈层?(3)在某次变化中,横波速度突变为0,说明其下层介质肯定不是何种状态?思考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地幔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界面至地下1000千米的范围为上地幔,1000-2900千米的范围为下地幔。地幔是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四)地核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
动手画画我们生活的“地下世界”活动
地核(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③划分依据:33km2900km
(二)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超过65千米。
小结名称划分主要特点地壳地表至莫霍面①主要由岩石组成②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①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②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①主要由铁、镍组成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③外地核为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金属球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地壳地幔外地核内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思考1、通过读图,找一找地球外面都有些什么?2、地球的外部可以分为几个圈层?从上至下有:白云、树林、熊猫、人类、海洋生物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态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大气圈①概念: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2000~3000千米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一)大气圈②主要成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的成分
(一)大气圈③作用: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