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丘陵区选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丘陵区选线
教学目的:1、丘陵区的自然特征
2、丘陵区的路线特征
重点难点:丘陵区路线布设的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沿溪线布设要点
2、越岭线布设要点
3、越岭展线的形式
Ⅱ导入新课
平原区坡度在3度以下,山岭区在20以上,如果地形位起伏位于二者之间则为丘陵区,下面我们来看丘陵区的选线。
Ⅲ讲解新课
一、丘陵区的自然特征
丘陵区是介于平原区和山岭区之间的地形。
丘陵区的地形特征:山势平缓起伏。山形迂回曲折,山丘连绵、岗坳交错、高差不太大,横坡不太陡,山脉和水系不如山岭区明显,具有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常存在路路可通的情况。丘陵区可分为重丘区和微丘区两类地形。重丘区与山岭区不易划出明确界限,技术指标的掌握与山岭区大致相同; 微丘区与平原区同样也难以区别,技术指标的掌握接近于平原区。
微丘区起伏较小,地面自然坡度在20o以下,山丘、沟谷分布稀疏,坡形缓和,相对高差在100m以内,而且有较宽的平地可以利用。 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重丘区起伏频繁,相对高差较大,地面自然坡度在20o以上,山丘、沟谷分布较密,而且具有较深的沟谷和较高的分水岭,路线平、纵面部分受地形的限制。
随着丘陵区地形的起伏,地物的变化也较大。一般丘陵区农业都比较发达,土地种植面积广,种类繁多,低地为稻田,坡地多为旱地或经济林,小型水利设施也较多。居民点、建筑群、风景、文物点及其他设施在平坦地区时有出现。这些地点都是布线时应考虑的控制点。
脉络和水系都不如山岭区那样明显。路线线形和平原区比较,平面上迂回转折,有较小半径的弯道,纵面上起伏和偶尔有较陡的坡道,所经路线的可能方案较多。
二、路线特征
1、丘陵区选线的特点
丘陵复杂多变的地面形态,决定了通过丘陵区的路线的基本特征是:平面以平曲线为主体,由纵面线形起伏而构成与地形相适应的空间线形。如下图所示。
丘陵地区线形的主要特点是:
①局部方案多。由于丘陵区的山岗、谷底较多,路线走向的灵活性大,可行的布线方案一般比较多,一条路线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经过多翻案的比较。。
②需要路线平、纵、横三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③路基形式以半填半挖为主
丘陵死去线形指标一般较好,但线形指标运用时变化起伏较大,既不像平原区一样多用高限指标,也不想山岭区多用接近低限指标。
2、丘陵区路线布设的方式
(1)平坦地带——走直线
两个已知控制点之间,地势平坦时,应按平原区以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布线。
1)当无地质、地物障碍物时,路线应走直连线;
2)当有障碍物或应靠近的地点时,加设中间控制点,相邻控制点之间仍以直线连接;
3)路线转折处应设长而缓的曲线。
(2)斜坡地带——走匀坡线
匀坡线:是两点之间,顺自然地形,以均匀坡度定的地面点的连线。这种坡度线经常需要多次放坡才能得到。
在具有较陡横坡地带,两个控制点之间:
1)如无地形、地物、地质上的障碍,路线应沿匀坡线布线;
2)如有障碍,则在障碍处加控制点,相邻两控制点间仍按匀坡线布设。
(3)起伏地带——走中间
起伏地带属于具有横坡的地带,其特点是地面横坡较缓,匀坡线迂回。这种地形条件下,如走直连线,路线最短,但起伏很大,为了减缓起伏,势必出现了高填深挖,增大工程量;如走匀坡线,坡度均匀,但路线迂回,里程增长不合理。
路线走在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比直连线起伏小,比匀坡线距离短,而且工程也较省。路线的具体位置,要根据地形起伏程度和路线等级而定。
1)对于较小的起伏地带
低等级路工程宜小,路线可偏离直连线远些;
高等级公路则尽可能缩短距离,将路线离直连线近些。
2)对于较大的起伏地带
两端与谷底高差经常不一样,高差大的一端的纵坡常常是决定因素。一般以高差大的一端为主,结合梁顶的挖深和谷底的填高来确定路线的平面位置。
总之,在丘陵区选线,由于可通的路线方案比较多,而且各方案之间的优缺点相差不大。因此特别强调多跑、多看、多问、多比较,然后确定一条最合适的路线。
Ⅳ课堂总结
丘陵区选线特点
丘陵区路线布设方式
Ⅴ作业布置
丘陵区选线特点
丘陵区路线布设方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