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有效途径.doc

发布:2017-08-13约2.0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有效途径江苏宿迁市青华中学陈茂侠初中物理教学中规律教学是其重难点,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是将物理现象进行分 析得出的本质经验的总结,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规律教学有着较高的抽象性,是一项较难摸索的教学 方式。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其认识知识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笔 者就如何进行规律教学谈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利用实验发现物理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根据要研究的物理知识自己进行物理实验 的设计和实施。物理规律的得出与实验是分不开的,这是对于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最有利的办法,从实验 中进行问题的分析而后计算得出结论,对于规律进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把 验证性实验改为开放式的探究实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验证实验可以改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光线的折射和漫射现象进行 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出光线传播的一般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牢记规律,而且发散了学 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一些小实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自己准备的工具进行自我探究,然后 对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交流和汇总分析。实验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研究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学 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更高层次 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是人们对于一些常见现象质疑后不断地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其发 现的过程是人类思想的财富。在规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过程的开发教育。 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注重物理发展历史回顾的过程,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对于力的研 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发生了很多的曲折变化,也有对概念的纠正。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好 的参考价值,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有的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重视物理规律结果,对其 发展历程视而不见,这样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对亚里士多德、伽利 略、笛卡儿、牛顿等人的观念进行阐述,站在其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 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鼓励学生对于物理规律 大胆质疑,形成学生主动的学习状态 物理规律的研究需要质疑的精神,有独立思考才有研究问题可言,被动的接受是无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 的。在物理规律的导出过程中,只有转变为主动质疑的态度,才能使学生处于物理研究状态。 教材中一般的规律推到的模式和方法是通用的,但是未必就是最符合学生当时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状态的, 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规律的导出方法,大胆思考和质疑,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 大胆质疑,应采取鼓励和接纳的态度。 例如,在讲“凸透镜的成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研究物距与成像的关系,对于物距大于两倍的焦距和物 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以及在一倍焦距之内的成像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会对成果进行质疑,成 像是否如此。学生有了怀疑的精神后会进行自我验证,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肯定,鼓励学生进 行创新学习和研究。 四、注意联系物理规律之间的关 系,引导学生深入物理规律的更高层 次,注意其适用的范围 物理规律之间一般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例如,物理的固化、液化、升华、融化等都是物理状态的改变。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固态变为 气态叫做升华,而物体反过来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华。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 吸热,所以在液化的时候就会放热。同理,在升华的时候要吸热,在凝华的时候就会放热,这些都是存在 着一定的联系的。 物理的规律也有其使用的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有存在的价值,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不成立的错误观 点。 例如,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就有不同的适用公式和规律,两种电路有着不同的电流和电阻计算的特点,在 使用公式时不能将其混淆或者是误用。既有并联又有串联时,要注意综合使用的方法。这一点在教学和应 用的时候往往会被忽视,有的教师遇到问题时不指导学生如何去选取规律,导致学生盲目应用规律,从而 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规律的使用范围,从而正确地解决实际问 题。 总之,物理规律教学是复杂的创造性艺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考虑问题,不断创新,大胆质疑和 实验,才能使物理规律教学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方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