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董仲舒课件.ppt

发布:2017-08-25约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董仲舒 汉代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教育家。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杂揉了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儒学神学理论。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董仲舒是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汉朝官方哲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学说代表了汉代儒学神学化的特点。 天人感应学说 关于王权政治与天命信仰,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论。认为“天”是宇宙的绝对主宰,“天”有意志和目的、情感和欲望,物质世界同类相应相动,并由“同类相动”推导出“天人同类”,由“天人同类”推导出“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学说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信 智 礼 义 仁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董仲舒的大一统论 董仲舒以天道一统为大一统的哲学基础,认为“一”是万物本原、宇宙秩序和天道法则,从天道一统出发,强调文化一统、政令一统、社会一统,经董仲舒的体系化和哲理化的大一统论,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合,也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一元化和极端化。 教学内容 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为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的特点和培养任务。“ 《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教育原则与方法 1.强勉努力 在《对贤良策》中,他指出:“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教育原则与方法 2.多连博贯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又要演绎推理。 “太节则知暗 ,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合宜才能学与智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3.学贵专一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形成专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4.教师的“圣化”之功 “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 循序渐进,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堪”)。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谢谢大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