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初探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间的相互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运动技能的迁移是一把双刃剑,既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促进作用,同时又阻碍着动作技术的临场应用和发挥。从科学层面出发,研究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以缩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时间,并迅速适应新的动作技能学习情景或者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体育教学过程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运动迁移;体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420
1.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认识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迁移是理论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及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技能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迁移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通常所指的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其本质也就是迁移的过程。
1.1 正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例如,经常打篮球有助于手球技术的学习;掌握了脚背正面踢球技术,很快就能学会脚背外侧踢球;学会了跳山羊,跳箱技术就能很容易掌握。
1.2 负迁移
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或技能的干扰。例如,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习骑三轮板车时,会感到很不习惯,他们的骑车技术可能还不如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这是因为骑自行车对骑三轮车产生了负迁移。值得注意的是,负迁移的影响是暂时的,通过练习就能克服。
1.3 零迁移
前后学习的两种动作技能之间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零迁移。这是因为两种动作技能无相似之处的缘故。
2.体育教学中影响运动迁移的因素
2.1 运动技术间的共同因素
从迁移产生的机制可知,学习内容间的相同因素产生迁移效应的条件。并且,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①在体育教学中,能产生迁移效应的情况大体有:运动项目之间,运动项目各技术动作之间,以及运动技术与辅助启发性练习之间等,如:球类项目之间,游泳不同泳姿之间。因各项目、各技术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共同因素,故易产生有效的迁移。在体育教学中,只要不同技术动作具有共同要素,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安排在前后连贯的教学当中,这样有利于迁移效应的产生。
2.2 部分与整体迁移因素
在运动技能的训练中,有些动作细分为各部分进行练习可能意义不大,但有很多动作将其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分解练习,对于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技术质量是十分有效的。这种将部分练习的效果迁移到整体技术中的教学,效果有时要明显优于先整体后迁移到部分的教学。即各个分技术相加之和大于总技术本身的迁移效果。比如,排球教学可分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不同技术教学,如果仅进行比赛式的综合教学,教学效果则很难提高。
2.3 难易程度与迁移因素
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迁移应当发生在从容易到较为困难的运动技能学习中。因为,可以发生迁移的两种技术必定包含有技能的相同成分和相同的原理。这种由简单到复杂技能的迁移容易完成,这种情况也符合教材所呈现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当然也存在复杂运动技能到简单运动技能的迁移。有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也证明,在铅球的教学中,采用背向投掷的教法,因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有利于铅球投掷成绩的提高。因为复杂的任务包括了简单任务的全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4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因素
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兴趣、动机、自信心、注意力等,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同样也影响迁移效应的产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习者所学习运动技术兴趣高,注意力集中,充满自信心,那么,他便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观察思考老师所讲的和演示的动作技术,并有意识地将新学技术与已有知识进行相似性的分析比较,这样便有利于学习者迁移效应的产生。学生的身体、生理状况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在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者的体力状况、疲劳度,对其学习的影响尤为突出。不难理解,一个身心疲惫、体力不支的学习者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较那些体力充沛身体状态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低是无可置疑的。
3.运动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 积极合理的创造迁移的条件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合理的安排教材,出示最佳的教学示例。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中介和载体,它的排列顺序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所以,教师应当及时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容易发生迁移作用的两种技能有效的衔接起来,将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和影响的技能区分开来。最佳的教材程序不仅要充分的反映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还体现出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