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同步备课资源包(表格版).docx
3.4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同步备课资源包(表格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同步备课资源包(表格版),主要涉及3.4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的关系,以及基因的遗传效应。具体内容包括:
1.基因的定义: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2.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DNA的一部分,DNA是基因的载体。每个基因位于DNA分子上的特定位置,称为基因座。
3.基因的遗传效应: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基因的遗传效应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4.基因的类型:根据基因的功能和位置,可以分为形态基因、数量基因和调控基因等。
5.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将DNA序列转换为RNA序列,翻译是将RNA序列翻译为蛋白质序列。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生命观念三个方面。
1.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模型建构的能力。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基因的定义,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并运用模型描述基因的遗传效应。
2.科学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证主义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基因的表达过程,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基因的遗传效应。
3.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生命是由基因决定”的生命观念,认识到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的遗传效应。
解决办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因的定义,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因与DNA的联系和区别,利用生物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基因的遗传效应。
2.难点: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的类型和功能。
解决办法:利用动画和模型,生动地展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基因及其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法用于传授基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研究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的作用和遗传效应,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基因的表达过程,增强学生对基因概念的理解。此外,安排基因实验,如DNA提取和鉴定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基因的提取和分析过程。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动画等教学媒体,直观展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和遗传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基因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在线平台和互动软件,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基因的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讲授新课(15分钟)
基本概念: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的遗传效应。
重点解析:通过动画演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提问解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基因在不同生物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治疗遗传病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布置针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知识梳理: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现代生物科技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查找资料:让学生课后查找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考题:布置一道关于基因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