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运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冯五金 消化性溃疡 1 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上消化道,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相关的溃疡性病变。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室内。中医关于本病的论述,散见于“胃脘痛”“痞证” “心痛”。 2 经方运用 2.1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始见于《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条。药用黄芪、桂枝、芍药、饴糖、甘草、生姜、大枣。全方建中补虚,调和阴阳,缓急止痛,是治疗由脾胃虚弱所致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之良方。 反流性食管炎 1 概述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吞酸” 、“嘈杂”。 2 经方运用 2.1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léi)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原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组成。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半夏降逆止呕。 在临床上运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效解除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且治疗费用经济,值得临床应用。 慢性胃炎 1 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胃脘痛” 、“吐酸”。 2 经方运用 有报道用经方辨治慢性胃炎70例临床总结,取得了较好疗效。 2.1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闷,攻撑作痛,每因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郁金、百合各10g,香附、广木香各6g。) 2.2 寒热夹杂型(脘痞胀痛,头身困重,口干而粘,嘈杂暖气,肛门灼热。大便不爽):治以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2g,黄连、黄芩、党参、香附各l0g。厚朴、炙甘草、干姜各6g,大枣6枚。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1 概 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饱胀或不适,早饱,厌食等为主诉,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FD的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知过度、胃肠激素、神经元,神经递质、精神心理因素、胃酸分泌、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多种因素。属于祖国医学“胃痛”、“痞证”、“纳呆” 、“嘈杂”等证的范畴。 2 经方运用 2.1 枳术汤 枳术汤源于《金匮要略》,其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由枳实、白术二药配伍而成,为行气消痞之良剂。 上消化道出血 1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或其邻近脏器病变累及上消化道所致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于这一范畴。临床以呕血和(或)黑粪为其特点,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可归属于“呕血” ﹑“便血”范畴。 2 经方运用 2.1 大黄黄连泻心汤 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的主治及煎法前已有讲述。在《金匮要略》中, 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其以水煎顿服,清泻中焦之邪热,薄其味厚而直泻血分之火热,以治疗血中热盛、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因此,两方不可混淆。 呕吐 1 概述 呕吐在临床只是一种表现,很多疾病都会出现这一症状,指胃内容物不自主的自贲门、食管而从口腔中冲出来的现象。一般认为有中枢性(包括神经性、脑病、脑膜炎、颅内高压所致);精神性(指神经官能症);周围性(指胃原性和反射性呕吐),故病因复杂。 祖国医学则认为任何病变,有损于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均可出现呕吐。 2 经方运用 溃疡性结肠炎 1 概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