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建农林大学2013级建筑抗震考试提纲.doc

发布:2017-02-20约6.4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一、地震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按震源深浅:浅源地震(d60km)中源(60km-300km)深源(d300km) 二、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各种此生灾害 三、建筑物破坏的表现形式是什么:1.结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2.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造成破坏3.由于变形过大导致非机构破坏4.由于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四、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地震波分为体波、面波。体波: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瑞利波(R波)、勒夫波(L波) 五、地震动的三要素:地震动峰值(最大振幅),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最大振幅:可以定量反映地震动的强度特性。频谱特性:对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可以揭示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征。持续时间:对强震持续时间定义和测量,可以考察地震动循环作用强度强弱 六、地震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遭受一次地震影响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度量。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七、简述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划分标准及其关系。 烈度水准 地震水准 50年超越概率 烈度关系 众值烈度 多遇地震(小震) 63.2% I。-1.55度 基本烈度 设防烈度地震(中震) 10% I。 罕遇烈度 罕遇地震(大震) 2%-3% I。+1度 八、建筑根据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分类作用:对于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地震破坏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根据其重要性和破坏后果进行设防标准分类没在抗震设计时,可据此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九、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应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第二阶段: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产生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为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应控制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在允许范围 十、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内容: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博沃建筑的规则性,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合理利用结构延性,重视非结构因素,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第二章 一、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划分的目的:在地震作用计算中定量考虑场地条件对设计参数的影响,确定不同场地上的设计反应谱,以便采取合理的设计参数和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考虑因素:1.场地土的刚度2.场地覆盖层厚度 二、建筑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场地土类型只反映某类单一土质情况,而建筑场地类别是对对于覆盖层深度范围内的各类土质的综合评价 三、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用:反映个土层的综合刚度。如何计算:根据地震波通过计算深度范围内个土层的总时间等于该波通过同一计算深度的单一折算土层所需的时间求得 四、场地覆盖层厚度:从地表到地下基岩面的垂直距离。如何确定: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距离确定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切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五、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1.规范中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等级验算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①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②砌体房屋;③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④基础荷载与③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原因:大量的一般性地基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极少发现因地基承载力不够而产生震害。 六、地基抗震承载力的计算采取在地基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方法 七、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因素;1.土层的地质年代2.土的组成3.相对密度4.土层的埋深5.地下水位6.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八、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严重程度:当经过“再判”判别土层为液化土后,应进一步定量分析,评价液化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第三章 一、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