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及对策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业的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研及结果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新形式下对工业设计人才素质及设计教育的新要求,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等做出了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 就业竞争力 市场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文(1982- ),男,山东单县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教育与实践。(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与技术的平衡――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08-5-1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104-03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是一个主体在竞争中比其对手更有效地获取竞争物的能力①。竞争力的概念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是以国际竞争力的形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②。近年来,关于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等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就业竞争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③,也就是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初期对就业岗位的态度和适应度,及保证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它以一个专业处于就业初期阶段的毕业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为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对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柳冠中先生指出:“工业设计专业近几年呈现出‘爆发’的态势。国内设立设计专业的院校由20世纪80年代的二十来所激增到近千所,每年毕业的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增加到几万人……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渡’形成对照的是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④”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设计实践,造成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持续困扰。一份200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工业设计专业每年约有30%~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另外还有大批毕业生转向装潢和网页设计,实际从事工业设计行业的人很少⑤。这种情况下,基于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和影响因素研究,对工业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发展方向的明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7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就业地点集中在国内制造、设计业中心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一带。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查阅国内外文献,一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及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建立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对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做深入了解。
2.专家咨询。向两种类别的专家进行咨询和交流,一类为国内高校工业设计领域的资深学者,咨询他们对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观点,探讨调研问卷的设计;另一类为设计公司及企业的一线管理者,了解工业设计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力和初期表现。
3.问卷调查。针对研究对象,从职业适应力和职业创造力两方面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96份。
4.层次分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式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调研与结果分析
在资料检索及走访部分专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业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的实际,初步建立了工业设计毕业生竞争力评估体系,并以此为框架进行问卷设计。参照特尔斐法,在问卷设计和调研结果分析阶段多次向专家进行反馈探讨,对评价指标等进行筛选、修补和修正。
评估体系从职业适应力和职业创造力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心理三个层级进行构建。基本涵盖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期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其在职业领域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评估。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8年12月,对象为2007届工业设计毕业生。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首先对样本的当前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整体情况看,在2007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中,读研和从事工业设计领域工作的比例相加约占73%。参考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一比例较之前有大幅提高。这表明工业设计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已经有明显提升,专业的设计公司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中也设立了工业设计部门。另一方面,工业设计教育也发展迅速,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增加速度较快。
但是表面的欣欣向荣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