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与利率市场化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再认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货币供给与利率市场化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再认识
自2月24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存款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5%。“降准”一直是被市场所期待的“放松”信号。“降准”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 有利于指数上行。本次“降准”, 沪深300期指也理应在接下来的一个交易日高开30~40个点位, 而当时的情况也的确如此。
众所周知, 流动性不足是资本市场的大忌。“降准”同样有利于为商业银行释放信贷压力, 保持暴利。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持对于基础金融行业一定的制度支持和政策红利,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和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然, 稳健的货币政策, 应确保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之内持续向好。
然而自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导作用, 同样影响了周期性行业股票的市场表现。而周期性行业, 由于资产规模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相对于市场流动性预期, 一般总要超前一些。
自“十一五”期间的股改和汇改至今, 从信贷、货币、资本、金融与财政的增量循环, 正好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上升周期。最终, 是以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告结束。
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初衷, 主要是解决“政企不分”, 并且切断政府对于信贷总额的行政分配。而事实上, 近年来的信贷超发表明, 金融与财政在深层次的、由政府所主导的“分工与合作”, 并未得到改善。
当然, 政府货币政策直接干预利率, 事实上是必须存在的。在此期间, 当银行希望摆脱行政干预的同时, 就会失去政策的保护。
严格地说, 一个社会, 你有一个怎样的货币供给结构, 就会有一个怎样的投资结构。事实上, 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以及政府财政的强劲, 人们有一个很自然产生的问题是:这么多投资效用到底如何?
20.5%
从2月24日起, 央行再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下调后, 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5%。“降准”一直是被市场所期待的“放松”信号。
6%
3月12日,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 对此的解释是:“从理论上讲, 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可以非常大, 现在是20%出头, 但我们也有过比较低的时候,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存款准备金率只有6%。
由于信用不足, 不动产资源不足, 中国小微企业拆借资金的实际成本其实不低。据了解, 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借贷成本高于国企至少50%左右。
最近10年, 货币超发, 政策性投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收效甚微, 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弱势迟迟得不到改善—10年来, 股票指数徘徊不前, 股市在国家经济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中, 也被GDP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甩在身后。
如果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 更多地支持小微企业, 实体经济方不至于除央企和国企之外, 民营企业积弱不振, 始终面对流动性不足的“老问题”。
3月12日,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 对此的解释是:“从理论上讲, 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可以非常大, 现在是20%出头, 但我们也有过比较低的时候,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存款准备金率只有6%。从国际上看, 其他一些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有过更低的水平, 因此空间很大。”
此外, 间接调控货币供给的数量工具, 比如“央票”, 也在逐步释放。2011年, 央票余额剧减1.7万亿。外部资本进入中国的投资力度, 已经大大放缓。
从这个意义上说, 适当宽松银根, 货币政策可以加大对于投资品市场的政策支持, 而尽量不要“卡”得太死。货币政策立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 立足于直接融资, 方为长久之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