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到12月存款准备金率调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年我国9月25日-12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概况 调整背景(原因) 一、当时的世界经济状况 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险象环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元贬值,物价上涨,银行和各企业倒闭,政府竭力救市,这种危机从局部迅速蔓延至全球。从发达国家传至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迅速扩散至实体经济领域。 二、对中国的影响 1 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美国股市动荡或美国欧、洲金融机构从中国资本市场撤走资金对中国股市造成冲击。 2 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的资产受到损失。 3 外部需求减少,失业率增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我国货币政策应对措施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到12月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四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况 2008年9月,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回调。 2008年9月25日,央行宣布,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原来17.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 之后,我国央行再次宣布从2008年l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布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从2008年12月5日起,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0.5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稳定。 08年9月-12月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的效果 1 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从当季同比增速看,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2 2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增速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增多4.7万亿元。 3 货币供应量持续较快增长,货币流动性增加。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 4 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 5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 * 主讲人:PPT制作:刘彤 收集资料:谭金明 樊金甲 崔一德 付萌萌 李永刚 张美丽 田雨 韦敏 白菊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