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教学比赛多倍体以及单倍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年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师概念教学比赛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思路 六、设计亮点 说课:多倍体和单倍体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染色体 变异 结构的变异 数目的变异 个别染色体增减 染色体组成倍增减 染色体组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二倍体 多倍体 单倍体 定义 成因 特点 育性 应用 本质 功能 举例 变异 基数 存在于 定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困惑 解决办法 概念多,结构松散,例证孤立,过渡生硬。 以水稻作为全课概念的载体,调整和组合教材内容。 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的教学多限于定义(术语)和细节知识的机械背诵,记忆点杂多而散乱。 紧扣“染色体组”概念要素,采用小组合作和资料分析方法,推导、理解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定义、成因、特点和育性。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遗传规律、基因表达等遗传和变异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体验方面,学生日常多以大米(水稻)为主食,在生活中接触过无籽西瓜、多倍体草莓,拉近了学科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在认知能力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基本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条件,但部分学生容易凭经验对概念的术语顾名思义,产生理解误区,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学习经验,通过设置情景和问题串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才能让学生更自主高效地建构新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染色体组概念与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教学难点: 应用染色体组概念相关知识推导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成因、生长特点和育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准确运用术语; (2)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比较,培养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体会“STS”的关系。 1.基础概念导入 五、教学思路 受精作用 受精卵 2N=24 分裂、分化 发育成个体 二倍体 2N=24 雌配子 N=12 雄配子 N=12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组 二倍体 核心概念 基础概念 上位概念 下位概念 五、教学思路 2.关键概念构建 材料1: 自然形成和 人工诱导的 四倍体水稻 材料4: 四倍体水稻 结实率低的 情况和分析 育性 成因 材料2: 三倍体香蕉 的培育 定义 材料3: 四倍体水稻 相对于二倍体 的生长特点 特点 染色体组 增加 细胞分裂异常使 诱导和杂交使 导致基因增加 导致联会紊乱 多倍体 五、教学思路 2.关键概念构建 材料1: 植物细胞全能性 和 配子中染色体组 含有相关遗传信息 材料4: 水稻单倍体 高度不育, 马铃薯单倍体 育性低 育性 成因 材料2: 雄峰体细胞、 马铃薯和小麦 花药离体培养 产生的个体 定义 材料3: 单倍体水稻 相对于二倍 体水稻的 生长特点 特点 染色体组 减少 使个体体细胞 比原物种体细胞 导致基因减少 导致联会紊乱 单倍体 五、教学思路 3.概念的完善与巩固 六、设计亮点 1.选择水稻作为全课概念的载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巧设主线,让概念和概念关联明晰起来。 2.围绕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精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资料分析、引导探究、概念辨析等手段,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概念转换教学,学生自主构建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等新概念。 模拟授课: 对“多倍体”概念的突破过程 二倍体 受精作用 受精卵 2N=24 分裂、分化 发育成个体 二倍体水稻 2N=24 雌配子 N=12 雄配子 N=12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材料1: 科学家中森(1933)在炎热环境的稻田发现一株水稻,其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后来研究者陆续在其它气候剧烈变化的环境发现类似的水稻。 盛永等人分别在1937、1940年用秋水仙素处理2日龄栽培稻幼苗,成功诱导染色体组数目加倍为四个。随后,不少研究者对使用秋水仙素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作了修改,提高诱导率。 ——资料来源:纳耶著 水稻的来源和细胞遗传 农业出版社 1981年 四倍体水稻 成因: 自然因素 人工诱导 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低温处理等 原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四倍体水稻的成因 2N 4N 材料2:野生芭蕉为二倍体,种子多、口感差;而食用香蕉为三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