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哲学引论期末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哲学引论 期末考试题 2012-2013学年 开放专科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题1分,共10分) 1、 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A、《形而上学》B、《纯粹理性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D、《判断力批判》 2、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A、 对革命的直接参与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A、 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巴门尼德 4、 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 培根B、笛卡儿C、洛克D、休谟 5、 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 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化的一”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 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 A、 观念论B、经验论C、唯理论D、批判论 7、 以下属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 弗雷格B、奎因C、萨特D、康德 8、 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假、真 9、 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A、 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0、 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词与物》的发表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D、《新唯实论》的发表 二、 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理解”与“认识” 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3、“表现”与“表达” 三、 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简要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 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 2、 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3、 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4、 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满分40分) 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起了他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推测他很可能是那个消失了的孩子。那对父母找到了那人(细节被省略了,而我不想凭空捏造),觉得还认得他。但那人经过荒漠和野蛮生活的熏陶,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他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他在家门口停住了脚(也许因为别人止住了脚步)。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突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自己小时侯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父母则因为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一场。 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就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选自《博尔赫斯文集 小说卷》 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征?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 问题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 附: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BCD 2、BCD 3、D 4、ACD 5、D 6、BCD 7、AB 8、C 9、AB 10、A 二、 辨析题(只提供答题思路) 1、 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可以理解和领会的。 2、 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氛围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