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修改).ppt

发布:2017-04-23约1.76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运动有其规律性。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 ﹙1﹚生产力基本要素要素 劳动对象 (必要前提) 劳动者 (最活跃因素) 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 ) ﹙2﹚生产力的非实体性因素: 管理 (运筹性要素 ) 教育 (准备性要素 )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狭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关系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体与政体;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观念结构;(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一七八九年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 英雄史观 : 它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唯意志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刻家加工的石头”。;宿命论;民本论;(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普通个人的作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