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分析北京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指出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存在着观念落后、建设雷同、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资金缺乏等问题。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提出了持续有序开发、加强宣传、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环境保护等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景区发展;环境保护;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S7882;F31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6-0112-04
收稿日期:
2012-11-12
作者简介:薄乐(1995-),女,北京市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学生。
通信作者:陈波(1987-),男,甘肃张掖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zhyechb2010@163.com
生态旅游作为“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应时而生,成为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最高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增加了人民收入,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
如今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追求休闲娱乐亲近自然,使自己生活在清幽舒适的山水之中。生态旅游以其近距离接触绿色,亲近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北京市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区位优势,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不仅使人民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扫清障碍,也为各地的生态旅游业提供借鉴。
1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市自古以来就有“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之说[2],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古今民俗文化、民居环境、建筑艺术及自然风景丰富。这些特定的地貌、环境、文化和风景区为北京市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使中外游客蜂拥而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备,有多所一流大学,能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供科学管理。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发展迅速,旅游人数大幅增加,旅游收入也逐年增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文化源远流长,风景建筑独特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3]。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国外游客更想亲近自然,去郊区、去乡村、去风景区看看。这都为北京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积极的便利条件,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2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利益驱动,观念落后
生态旅游区具有敏感的天然性,如果随意破坏就会造成生态景观的破坏和不可恢复,因此需要每个人保护。但在市场经济和利益驱动下,北京市相关部门对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并无综合论证,缺乏正确的评估和整体有效的规划,盲目地上马相关的旅游项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造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破坏了自然资源,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一些现代建筑逐渐在风景保护区渗透,人工景观如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均造成了原有生态景观的不真实性。
22内容单一,建设重复
北京市生态旅游的开发较早,各个保护区和村镇均建有自己的生态园区。但在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旅游项目内容单一且有重复建设的趋势。采摘园的建设就只供采摘果实,没有其他的旅游项目。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观光园、森林公园、民俗村等重复建设。如采摘园在密云县、延庆县、四季青镇等很多地方都有,每年的5、6月份大批上马,没有新意。民俗文化在大兴有,在石佛寺村也有,且都未突出特色。同时各地为迎合游客的爱好而放弃了传统的文化,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民俗和自然景观逐渐被削弱。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6期薄 乐,等: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虽然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但在北京的广大农村中,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的从业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及专业水平的限制,这些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没有大生态的世界观,缺乏管理和经营经验,缺乏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培训,且高层管理者也没有前瞻性。这就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也使旅游产品缺乏精美的设计和合理的营销,从而制约了北京市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4资金匮乏
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