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减负增效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doc

发布:2017-12-26约2.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减负增效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课题研究方案 直溪初中语文课题组 唐淑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从目前作业的现状来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将其概括为三点:“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2009年11月常州市教育局韩涛局长在常州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会议上深入推进减负增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工作 ??? 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完成的封闭性等诸多方面。   ? 2、是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 语文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作业观。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学生为本,设计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 3、是全面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的这种教学观、学生观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 4、是提高语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需要。   ??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师作业布置的水平、作业批改的质量、作业评价的策略直接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事业热情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限定 课题中的“减负增效”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题中的语文作业(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具体的所需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应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与其天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让学生发起并完成自选的主题设计来培养自发的学习技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多元智力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展现各种才能的情境。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使学生能较好的发展自己的潜力。 新课程的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为小学语文作业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革语文作业,更是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体现。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能得到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