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药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索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高等院校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改革思路。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66-02
近年来,我国药学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样式和运行方式。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等药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改革。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实行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即根据国家下达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择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因此对药学专业的改革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对于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多探讨,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等,已逐步确立以研究型和药师型模式来培养药学人才。但对于医学院校创办的第三类药学院系,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报道。我院属于地方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系创办于1999年,目前可招收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但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水平上与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是我院药学发展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对如何发挥我院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
掌握用人单位需求,以就业为目标,充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有目的性地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比例定为1∶1。同时与企业合作,构建一批以“课题引导”“工作驱动”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创立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做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化,实验课程独立,实现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从虚拟→模仿→现实场地教学方法的走向,强化学校内任务性实训与校外企业定岗式学习的连接,使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达到一致性的要求。
二改革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变要由原本教师主要讲解操作转变为任务强化式教学,即教师向学生下达实验课程任务,要求学生必须预习实验,通过检索查找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基本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实验的方法、设备、所用溶剂等,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讲评,从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与学生探讨找到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且对于实验结果的不同不做定性要求,允许实验结果失败。利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性和探索性,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会大幅提高。为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将考核模式的单一性进行改革,合理应用开卷考试、课上讨论、实验总结报告等多样化的方式,使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注重灵活运用、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验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三阶段“实验新模式”,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第一,基本实验操作教学阶段:将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训练作为主体,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全面掌握对于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防范和解决办法,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要求做到掌握合理、迅速、娴熟、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实验操作中涉及的称重、滴定分析、回流、蒸馏、重结晶及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开展技能大赛,寓学于乐。
第二,专业实验操作教学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培养,并将基本操作能力应用到专业实验操作中,将基本操作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合理的结合。如天然药物化学中的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实验,既用到了回流、蒸馏、重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又学到了柱色谱、薄层色谱、分液萃取等提取、分离、精制实验技能,同时利用生药鉴定大赛、课题设计大赛等形式促进提高学生掌握、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三,综合运用实验操作教学阶段: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专业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多、时间长、难度也较大。如药物制剂的生产实验,先由教师出实验训练题目并提出要求,要求用指定的原料制备成指定的药品,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药物生产的操作、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这类实验充分体现了药材在生产过程中的炮制方法、提取方法、分离手段、纯化过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工艺性。
三阶段实验操作教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