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 常的护理。
方法:对9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和/或室速采用激动 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1例左室间隔面室速采用激 动标测P电位方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 护理。
结果:10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无1例复发,亦无 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安 全、有效。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术后 密切观察和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1-8801 (2013) 10-0414-02
1资料与方法
2002年2月?2011年2月28例严重症状性、频发室早 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12例、男16例,年龄28?67岁, 平均(43. 2土 14.5)岁。病史3?20年,平均(5.9±5.6) 年。均经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及24h动态心电图 (Holter)证实有频发室早。均伴严重发作性心悸、胸闷、 气短、先兆晕厥等;术前均曾予药物治疗效差、拒绝长期服 用或无效。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博标测法,确定PVC的 消融靶点,以RFCA术后有临床意义的PVC消失为成功标准 [1, 2]。
2结果
28例患者RFCA术即时成功26例,术后室早总数 (740±105)次/d (以术后3d复查的Holter结果为依据), 较术前均显著减少。28例RFCA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患者在本研究中死亡。最终确定室早 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室流出道20例,右室游离壁5例,右 室间隔部15例;左室游离壁3例,左室流出道4例,左室 间隔部1例。28例均完成12月的随访,26例即时成功者无 复发。最终结果显示28例患者中26例成功,成功率为92. 8%o
3护理
3. 1术前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RFCA治疗VPB是近 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患者对此普遍缺乏了解,有不同程 度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过程中的高层次护理手段,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 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对拟行RFCA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尤其重要。一般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均存在恐惧心理,担心 手术是否安全有效。护士在术前准备时要耐心解释排除不良 因素,稳定患者情绪,与医生一起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该项 技术的优点、手术过程、术中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使患者 对医生在手术中的基本操作过程及患者如何配合有一定的 了解。常规工作准备:清洁患者双侧腹股沟及一侧颈肩部皮 肤,做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常规,指导患者在床上 排便排尿,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
3.2术中护理。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建立静脉通道,连 接并调试好除颤仪、心电生理记录仪、心电生理刺激仪、供 氧装置及各种急救药品。对患者态度要和蔼,做好安慰与解 释工作,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连续心电监护:连接 同步12导连心电图的导连线,在PVC发作时要描记ECG,用 以初步定位。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当消融电极插入心室时,由于机械 刺激而诱发室早、室速等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并与患者自 身频发的PVC相区分[3]。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反应: 要勤询问及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有无心悸、气急、出汗及 胸闷等症状,以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的早期征象。心室起博标测时,可能引起室性心动过速,随 时准备胸外除颤。消融放电时,随时报告放电的能量、时间 及阻抗的变化,如阻抗突然升高时,应立即停止放电,以免 引起心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另外,放电量不宜过大,时间 不宜过长,用滴定法逐渐递增[4]。
3.3术后护理观察。术后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平卧位 休息,维持静脉输液通道,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注意 观察心率、心律及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在严 密心电与血压监测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神志、意识、症状改 变的观察与分析,警惕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心包填 塞征象,如患者出现精神软弱、面色苍白、胸痛、气促,尤 其是伴术后持续低血压者,应及时行床边超声检查,以明确 诊断,必要时行心包穿刺抽液。预防血管迷走反射,患者情 绪紧张,并且要禁食带来的饥饿,易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恶心、呕吐、大汗、血压、心率下 降。要加强预防,并做好抢救准备,常规抽好阿托品、多巴 胺于床边备用。注意穿刺部位出血。穿刺部位出血是心导管 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行导管介入操作,以及使用肝 素等因素,易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此外,还与介入操作人员 的技术熟练程度、患者自身凝血机制、术后穿刺部位按压位 置与时间、患肢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