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剖析及对策.doc

发布:2017-09-24约4.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剖析及对策 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郭忠 初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心理最不稳定、最易变化,最易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时期,一旦教育引导不当,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扩张,常令家长老师感到难以驾驭,因而亟待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偏差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危害,其产生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做一分析如下: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案例:初三学生李辉同学在班上,总是喜欢顶牛,常常与老师、同学对着干。说话喜欢抬扛,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意见,别人说这,他偏要说那,老师要他做那,他偏要做这,以此来表示自已有能耐。他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成天说学习太辛苦,上课总是睡觉不听课,作业不完成,有时旷课,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他总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 经常用“不”来和老师作对。你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说不会,不想做;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不听课,他说听不明白,他很累。老师表扬某位同学的成绩好,他偏要说这位同学有这问题、那问题;某位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他总是对别人产生怀疑的否定,但如果那位学生受到了批评和处分,他反而会为其鸣不平。 在家里,他也不服父母的管教,虽然知道爸爸妈妈对他好,爱他,可他总说:“爸、妈,我都这么大了,遇事我有自己的主见,你们不要干涉我行不行?”总是认为爸爸妈妈仍然把他当作小孩来看,而他却希望摆脱爸爸妈妈的监护,要求把自己当成人来看。遇事抬扛、顶牛,以显示自己的独立主见。 这位李辉同学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心理上是一种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李辉表现的是一种消极的严重“逆反”心理偏差,他偏要和你唱反调,对着干。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孤僻、冷漠、多疑的病态性格,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使本人信念动摇,对生活失去信心,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与父母、老师和同伴产生对立矛盾。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在其生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固执和反抗行为。这种“逆反”现象在不同生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固执对抗行为。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同时又是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心理最不稳定,最易变化,最易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时期。一旦教育引导不当,这种“逆反”心理扩张,就比较容易与他们发生冲突,常令家长老师感到难以驾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李辉同学严重“逆反”心理偏差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探究其成长过程,主要有家庭、学校及其本身等方面的原因: 1、父母长期溺爱、双方缺少沟通导致个性固执“逆反”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一般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将来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他们获得较好的教育,以便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关心和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另外,由于李辉父母开工厂,工作忙,很多时候照顾不到他,与他交流沟通的时间就更少。这造成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发生困难,亲子关系出现紧张。李辉同学生活在一个较好家庭,从小就聪明伶俐,更让父母爱护有加,奉为掌上明珠,对他百依百顺。对他的学习更寄予厚望,只要学习好,就给予重奖,要什么有什么,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大吵大闹,就与父母对着干。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的满足、无分寸的褒贬、无休止地唠叨,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长此以往,慢慢地助长其固执对抗性格。只许赞扬不能批评,更不敢打骂,伴随其一天天成长。与此同时,固执对抗“逆反”心理也在李辉的成长中不断膨胀。 2、父亲强制教育导致其固执“逆反”心理进一步恶化 当孩子上初中时,李辉父母很快意识到不能再这样顺着他,否则必然会害他时,不是采用正面引导,疏导的方法转化其“逆反”心理。而是采用生硬的压制或强迫服从方法,即使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其儿子无条件接受。实际上,有不少学生会对父母的教育能力失望,因而与父母产生对立。看到以前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父亲变成现在不近人事,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压制自己时,李辉同学开始认定,父亲不再爱他,关心他。你不关心爱护我,我就更不听你话,我更不学习,偏与你对着干。这样,李辉的固执“逆反”心理进一步恶化了。 3、教师片面主观言行、缺乏正确引导催化其固执“逆反”心理形成发展 青少年很长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