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民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从此结束。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二)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一)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大陆统一。 政权建设。 (二)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1、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3、其他方面的民主改革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二节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949至1952年期间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953年提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对农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逐步过渡: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一,先合作化、后机械化道路。 第二,发挥两个积极性,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方针。 第三,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第四,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关于合作化速度的争论。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就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四马分肥”。 和平赎买政策特点: 第一,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 第二,给资产阶级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对其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苏联援助下,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2.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 *
显示全部